最近,我有了一个感受,把它写下来,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一个梳理。
很多的时候,看问题流于表面,反应也是源自情绪,阿德勒说过:我们所有的反应都可以有所选择,只是那一刻,如果按照惯性,似乎一切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不带半点拖延,那宝贵的一闪念若能被轻轻拽一下,就像有人对你说了一句“等一下”,那接下来的反应是否会有所变化呢?是有的,这轻轻一把,大概就是觉知吧,在关键的时候尚存一丝觉知,便不会出口成伤,对于身体的控制我们尚有些把握,但对于情绪下的语言,我们有时候常常听之任之,毫无缚鸡之力。
好几年前,学习正面管教的时候,就说过行为背后的需求,那时候就觉得要看,现在想来终究是没有看见,那一闪念出现的次数也是少的可怜,慢着慢着,似乎它想要闪出来了,但有时候根本不允许它闪出来,或者视而不见,甚至闪出来还会有些愤怒在里面,那么我开始明白此刻的自己也在表达着需求,而尚未被满足的自己不愿意去看见他人,更不愿意去满足他人背后的需求,所以不允许、视而不见、愤怒充斥了头脑,偏偏的我想要解救,那么如何做呢?任由自己的情绪失控而战事升级?就像踢猫效应一样,如果都不去终断则继续循环。这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为什么是我?”,那么是否可以转化一下句子“也许我可以试一试”,也许我可以去让这一段关系改变方向,沿着积极美好的一面去发展,也许只需要我做那么一点点,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那么现在你决定如何选择呢?
接纳自己的感受,而非听从于它,鉴于此可我的感受,我在需要什么?我如何给到自己?自己感觉好了,自然会想到我如何给到他人,如此流动,喜乐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