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纳兰容若《采桑子》
这本书的开篇让我很喜欢,无论是这句不是人间富贵花,还是谢娘别后谁能惜中代指的谢谢道韫。在这道词之前我想不到人有写雪能写成这样让我心动欢喜的。
追溯起这位贵公子的出身,颇有几分复杂。他并不是一个满州人,满族是纳兰容若的...治身份,他属于满州正黄旗,但无论是从传统还是从现代的角度,他都不是满州人。
从血缘上看,容若是蒙古人,本来属于土默特氏,这一支蒙古部族征服了满州那拉氏,于是不知出于怎么样的一种心理,放弃了土默特氏这个本姓,改用了被征服者的姓氏。纳兰就是那拉的另一种汉译,这里我想吐槽一句是因为被征服者的姓氏更好听嘛?....那拉氏历史上除了容若父子,在近代和现代还有两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一个是慈禧,另一个是著名歌手那英。
摘选:
也只有精通汉文化、完全以汉族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才能把那拉、纳腊译成纳兰这样一个美丽的汉名。从容若以纳兰来称呼自己姓氏的那一刻起,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汉人。
不,这绝对不是修辞意义上的说法。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超越了狭隘的血统论,而以文化论取代之。华夷之辩虽然极严,但华夏不是永远的华夏,夷狄也不是永远的夷狄:如果华夏放弃了自家的衣冠礼义,就会坠落为夷狄;同样的夷狄只要吸纳了华夏的衣冠礼义,也就摆脱了夷狄的身份,而进诸于华夏。我们的祖先,心胸是何等的宽广。
我们高贵的华夏文化,常会让最有才华的异族人深深拜服,也常会被自家人轻易抛弃。
纳兰性德,从他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一起奇异的死亡事件中与汉文化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此后的三十一命生命,仿佛都在固执地沿着一条再无帝人看得见的轨道,远离他的血脉,远离他那白山黑水的根底。
最初成德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明珠在法璍大师那里求来的,出自“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容若二十多岁的时候,康熙皇帝立了第二子为皇太子,皇太子乳名保成,于是为了避皇太子的名讳,成德被改成了性德。直到第二年,保成改名胤礽,性德才恢复为成德。
所以性德这个名字他只用了一年,称呼他为性德只是约定俗成罢了。他每每署名的时候署作成德,或者或者效法汉人的称谓,以成为姓,别取容若为字,署作成容若。
关于成德这个名字,他一直以为为成德是《易经》里的名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父亲也一直这样叮嘱自己,期待自己。但是成德也在另一部儒家典籍《礼仪》中出现,说的却是“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容若不免有些迟疑,照这么说,如果我不抛弃掉童心,不能像个标准的成年人那样在纲常礼制里规矩地待人处事,我将来就不会有福有寿嘛?
容若让我想到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诞生的一种艺术流派,宣称文艺创作应屏蔽思想干扰,只表现感官接触到的直接印象。
达达,源于法语dada,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木马,读者模仿婴儿的呀呀学语。人在婴儿时期还未被文明污染,对周遭事物的反应单纯而直接,不加掩藏或修饰,带着近乎野性的真挚。达达,人一生最初的发音、最后的实话。
相较于主张否定与破坏一切、有些简单粗暴的达达主义,我以为容若更能代表达达二字,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孩子的艺术,放弃理智与逻辑,忽视人类社会道貌岸然的生存规则和价值观,听从感觉的蛊惑,让心灵成为指引。
要糖果和游戏,不要算计。
孩子并不多。在冷硬现实的猎杀下,孩子成了稀缺品。不要蔑视曾经幼稚的自己,就算对过去的天真无法欣赏,至少可以怀着凭吊的心情。
我在红澜中引用了这句不是人间富贵花,有些人如同雪花一样,本不该来到这人世间。
雪本清冷无奇,奈何落入红尘。
权游中有句台词,杀死心中的男孩。人活在世人都在慢慢地杀死心中的孩子,这是长大的代价嘛?
我不知道,但心里有点孩子的心性存在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