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米咖啡
读汪曾琪老先生谈他老师的散文《沈从文的寂寞》。
“自古文人多寂寞”,寂寞恒久远,吟唱永流传。他们在文字中可以关照世间万物,唯独消解不了自己的寂寥落寞。
苏轼是寂寞的。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有缺月,有疏桐,有不愿合群的孤鸿,这些凄凉之景的背后,是蔑视流俗的自己。可又有谁知?又有谁来解呢?
李白是寂寞的。他在《将进酒》里直接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从古至今,圣贤之人都是很寂寞的,无人知晓的,除非靠喝酒博得个名声远扬。
还有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纳兰性德的“我是人间惆怅客”……他们在人世间,说着唱着种种寂寞。在天地之间,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处。他们与万事万物交朋友,或日月,或花草,或酒茶,或山川河流……
把沈从文先生的人品和作品联系起来看,汪老先生觉得“沈先生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除此之外,他明白沈先生是寂寞的。
沈先生自己说:“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中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 汪老先生并不认为寂寞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寂寞造就了沈先生。沈先生的四十本小说,皆是在寂寞中完成的。
洪应明在《菜根谭》里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则悠然共逝,雨滴则冷然俱清,鸟啼则欣然而会,花落则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生机。”心一动,则生物欲。物欲生,则心难静。心难静,则生杂念。若然心静,则自然万物皆成佳景。静看苍穹,白云悠悠。静听雨声,细雨淅淅。静听鸟鸣,婉转悦耳。静赏花落,清寂幽然。
汪老先生说,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我想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吧。
钱钟书先生一生都沉浸在书山文海之中,爬梳剔抉,参互考寻,奋其独见,终成巨著《管锥集》。若非有一颗沉得下去的心,怎会有如此辉煌成就?
孙犁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摒除喧嚣,从容地写下《芸斋小说》、《乡里旧闻》等,字里行间有着散淡和真诚。
季羡林先生这一生学术领域硕果累累,在寂寞和苦难中仰望星空。80岁的高龄,完成73万余字的学术著作《糖史》。身居病房,写下24万字的《病榻杂记》。
寂寞是一种境界,最易得,最难守。在寂寞中泰然处之,更是一种修为。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万事万物中发现乐趣,汲取精华,爱着大千世界,爱着身边人,享受自己的兴趣,珍惜当下时光,自己的生命就会生机盎然。
自古文人皆寂寞,满腹才华非等闲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