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课程标准负责组郭华教授讲座,她从宏观层面讲解了2022版的新变化,主要记录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88171/86e5c21b76715407.jpg)
1.美国有位学者叫泰勒,他在做课标时提出一个二维结构:第一维是内容,即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基本内容,可将其作为横轴;另一维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作纵轴。在内容和行为表现之间,做一个交叉,就是目标。该模型就是泰勒目标模式中最重要的二维图表。但泰勒在做课程目标时,没有把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后达到某个行为表现所必须要经历的活动展现出来。因此在制定本次课标时,我们将泰勒二维模型变成三维,把泰勒隐含的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后达到某个行为表现所必须要经历的活动显性化,由此形成了课程内容板块的三个部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动态、立体、活化的三维结构图。把第三维打开之后,无论是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是非常好的。老师就知道教学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活动,用什么样的活动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2.课程内容结构化里实际上还有跨学科主题学习,这是分科课程背景下实现综合化、实践化的积极策略。目前的课程设置大多还是分科设置的,但不能因为分科设置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井水不犯河水,谁也不管谁,因为所有学科都是统一育人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门。如何与其他课程建立关联呢?虽然教学实施时语文课、数学课是分开的,但是学生的生活是整合的、统一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分科设置课程的同时,单独设置一个部分做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所有学科是关联的,这是建立学科间普遍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注意概念辨析。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跟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PBL 都很相似,但又有不同。我觉得跨学科主题学习比项目学习、研究学性学习更有优势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学科依托、有实施主体、有责任主体。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能够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与学科建立普遍联系,同时又能站在更高的视角来看学科之于学生的意义,对分科课程的深化拓展也非常有价值。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是强调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使得学生的介入成为非常重要的变量,能够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参与和努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学生会非常审慎负责地作为活动主体进入这个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很好地处理学科、学生和广阔而沸腾的社会生活的非常重要的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88171/3e959576d511423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7488171/059d823c519107f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