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18线小县城里的一个镇上。记得初中的地理老师曾经这样形容:我们这是省里面最穷的市里最穷的县。
安全感这个东西很玄,很虚,我想大概就是一种归属感与愉悦感。
小时候,我不缺安全感,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我想那大概是我这辈子最欢快、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了。
我一向是叛逆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听话。
在我大概11岁那年,在爷爷多次跟父母说我不听话,管不了我了之后,他们回来带我了。
闻此消息,我很兴奋、开心,因为我终于要见到我的爸爸妈妈了,我几乎都忘光母亲的面容了。
然而,命运总爱捉弄人,我没想到的是,这几乎是我一切痛苦的开端。
中途经过了一段很不美好的经历后,我搬到镇上跟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妹妹一起住在新房子里了。
又经过了一段很不美好的适应过程后,磨难重重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也许我从第一天就该预料到的——以后的生活不会如我想象中那般美好。
在爷爷奶奶家,我享受着男女平等、老少平等、无拘无束的家庭环境。换了新家之后,我被迫当着姐姐,被迫因为年长就要忍让、服从;被迫因为是女孩,就要任劳任怨、不计付出;被迫因为不是一手带大的孩子,就要活该被忽视、被克扣。
可是,你说,在经历过了天堂的美好之后,有谁愿意去到地狱?并且这个地狱似乎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有谁愿意吗?
从我12岁开始,一旦不听话他们就说,再过几年别人就要当妈了,你还在这里吵;
说,你就算今天晚上找个男人跑了,我都不气;
说,以后你结婚了,我顶多就给你几万块钱嫁妆;
后来又说,以后你结婚了,照你这样的性格,照你这样懒,你不离婚就来找我,你不被老公打,我名字就倒过来写。你离婚了、被老公打了也别来找我,你活该!
我不知道婚姻应当是怎样的,生活在18线小县城的镇上,这里还是很封建,有这样一个家庭,我是希望自己搬出去自己住的。
我认为,家——应当是一个给人以安全感与归属感的地方。
我现在还记得,那一年大年初二晚上开摩托车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妹妹说:你就是天生丽质,她是天生丑八怪。
我现在还记得,那一次次在别人面前宣扬的对我的贬低、侮辱;
我现在还记得,每当我问为什么、凭什么时,那一声声的:因为你是女的,就凭你比他们大;
我现在还记得,那不顾我尊严,在他人面前一遍又一遍叫我“蠢女”,还要我答应的鄙夷面容;
我现在还记得,那一次又一次的强调:这不是你的房子,你给我滚出去的厉声;
我现在还记得,那每当我放假回家之后,说的:看到你回来就心情不好的声明……
这一切的一切那么多,我怎么能忘,我怎么敢忘。
我怎么敢有安全感,我怎么会有安全感。
我不知道什么能够真正带给我安全感,但我深切地明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能给我带来安全感占比极大的一件事。
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会是寄人篱下,我不会是无地自处;有了自己房子,我不会再有担心吵架过后无处可去的无措;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就有了可以给我遮风避雨的地方,我就能尽全力做我喜欢的事情。
或许房子解决不了一切,但我相信,有了房子,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要记住的是,房子可以带来安全感,但安全感不全依托于房子,房子只是实现安全感的一种手段,而实现安全感的手段有多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