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治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官员,康熙称其为忠义之士,厚葬他,追赠为户部右侍郎,民国时期编撰《清史稿》时,将其列入《忠义传》。然而江南士绅们在得知朱国治被杀,心中不禁长吁一口气,暗叹:杀得好!
朱国治是伪装也好,两个面孔也罢,事实就是他造就的形象,在康熙皇帝看来是忠心的臣子,能深刻领会皇帝的意图,面对招降,宁死不屈。
在百姓眼里嘴里,他是“朱白地”,白地意思是为了捞银子,把地皮都刮去了三层,寸草不生。真实的朱国治到底怎样做到有两张面孔的?
这样先从他亲手制造的两起惨案说起,分别是“哭庙案”和“奏销案”。
1、包庇下属,害死120余人,哭庙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哭庙的习俗,当年在苏州地区流传,如果当地官府做出了不法不公的行为,许多秀才就会聚集在文庙里,用一篇《卷堂文》向孔子哭诉。别小看这种哭庙的行为,一是秀才们一般出自富裕之家,在社会上地位很高。二是哭庙一般可以很轻易的号召无数的百姓。所以在明朝,凡是发生哭庙,当地官员不敢小看,官府也很重视。
然而这一切随着任维初出任吴县县令,也就是苏州县令,发生了变化。一般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这任维初一上任就着急贪污,为此不惜使用酷刑。当时的朝廷制度是如果收不够税,就一定会被惩罚,这更让任维初加大了力度。任维初为了收税,不断地大量地要求老百姓交粮,不交或者少交就酷刑相加,更是杖毙了一人。收到的粮食,当然不会全数上交朝廷,任维初再高价卖出,在一收一卖中,大赚特赚。然而老百姓苦不堪言,却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秀才们挺身而出,替百姓出头。以知名文人金圣叹为首的几位秀才,选择用哭庙的方式来控诉县令。金圣叹还写了一篇《哭庙文》,其中证据确凿,一字一言地控诉官员偷卖公粮,老百姓叫苦连天的生活现状。
谁曾想哭庙这一招在明朝管用,在清朝却失了效。江苏巡抚朱国治听了秀才们的哭诉,非常愤怒,因为任维初是他深受信赖的下属,老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还说不定这条狗贡献多少钱财给主人。朱国治当即派兵将人全部驱散,拘捕了在场5名带头的秀才。随后把不在现场,但写了《哭庙文》的金圣叹列为首犯,将他与另外十余人一起抓捕归案。
朱国治借着顺治逝世,给秀才们定了“震惊先帝之灵”的罪名。18名秀才被处死,家产没收。贪官任维初却免议释放,官复原职。《辛丑纪闻》中,对这一件事有过记载:“俄尔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因为这一场“哭庙案”而丢了性命的人非常多。
2、1.3万余人被革职,为了配合朝廷打压江南士绅在所不惜。
先要讲一下背景,当时江南很多士绅虽然表面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内心无法忘记明朝,因此缴纳赋税不积极。而且年景不好欠收,仅顺治17年就有多地上报旱灾,干旱到寸草不生。
顺治时期欠缴赋税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康熙即位后,将征钱粮纳入官员的考核,如期完成的,加官进爵,没有完成的,将面临严峻的处罚。与以往可以甩给继任者不同的是,在任期内你就得把赋税欠缴问题解决了。
朱国治则紧紧地把握住机会,一面下死命令追缴赋税,另外一方面为了迎合主子打击江南士绅的用意。原本清朝规定江南的赋税按照明朝税额的一半征收。但他层层加码,朱国治要求按照全额缴纳,更是把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抗税欠税的全部登记造册,不管你是欠一文钱还是多少,更不管你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只要你没纳粮要么革职,要么降级,要么逮捕。有1.3万士绅被按籍革除。
其中昆山的一位探花叶方霭因为欠银一厘,相当于一文铜板,结果也被免职了。当时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说。
清初“江南三大案”,仅朱国治一人就独占了两案,可见其有多么心狠手辣。
3、在贪污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但面对吴三桂的招降,坚定立场,结果被处死。
康熙十年,朱国治被任命为云南巡抚,当时的云南是吴三桂的藩府所在地,此行目的就是让朱国治监视吴三桂,这中间有多少凶险,朱国治是清楚的,所以他没有携带家眷,只身前往。这也可以理解他对清朝忠心耿耿,最后宁可被杀也不屈从。
然而到云南后,毕竟是吴三桂的地盘,能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更何况他还有点没有意识到事态已经很严重了。云南府同知刘昆在知道吴三桂秘密铸造印文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之印”的大印后,紧急汇报请他尽快采取对策,朱国治却没有接受他们的建议,也没有感到吴三桂起兵谋反是多么迫在眉睫了。
虽然对吴三桂的监视作用起的不大,但是贪污却没耽误。他不仅克扣军饷,还对对云南各级官吏按职位高低,明码实价的收钱。
朱国治的贪污一直延续到他被杀之前,吴三桂在胁迫他一同造反时,朱国治明确拒绝,最后被处死。其后被朝廷大力褒奖,称其为“忠义之士”,列入《忠义传》。雍正七年将朱国治入祀昭忠祠。
不管康熙知不知道哭庙案和奏销案,但从他的角度看朱国治是忠臣。但从百姓角度看,他就是彻彻底底的贪官污吏。看着看着历史就会发现,有些官员平步青云,深受皇帝信赖,但他们从百姓来看就是奸诈小人。这在当今生活中也很常见,明明大家都知道这人品德不怎么样,但仍旧步步高升,从古到今,同样的事情在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