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直有这个念头在涌动。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教育的,一旦出了问题就会责怪教育,埋怨教育种种不好,这里的“教育“其实大部分人默认的是学校教育,矛头指向的是学校,自动屏蔽了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接受教育先后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是家庭,其次是学校,再次是社会。在孩子阶段前两个主体,家庭和学校是主要责任方。因为孩子上学后,大部分学习时间在学校,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会默认,一旦孩子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不行,就是教师不行。这是这种思维里面的逻辑。这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一个人而言,哪个更重要?
往往都认为是学校,理由是在校学习时间久。
这个意见值得商榷。里面有许多环节值得深思,呈现如下:一个人虽然在校学习十几年甚至还要久一点,但是别忘了就一个人一生而言,他只是在学校待了一阵子,学校是一个必过站台而已,他们最终是离学校而去的。可是,人却终生离不开家庭,始于家庭,终于家庭,他会在家庭待一辈子,即使老去升天了,也照样待在家里,不过是会变成了牌牌或者挂墙上的样子。在校待一阵子,在家待一辈子。那么,哪一个教育持续的时间更久呢?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后开展的,也就是说这两种教育有一个承接性存在。打个比喻就是,如果学校是一个工程队要盖楼,他不是自己开挖地基,自己混合水泥钢筋……而是中途接过一个半成品,属于来料加工型,还不是原材料加工,是半成品加工。这就有一个问题显现出来,如果接到的是质量合格的半产品,自然加工起来很省劲,如果有幸接到的是特别优质的,那就更幸运,人家都会自动更新,学校保证基本的营养提供合格的养料就好了。可要是反过来呢——如果学校接到的是低质半成品,劣质半成品,甚至特别劣质半成品,结果怎样不言自明。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区别是——短时间专业教育和长期间自发教育的区别。就像和尚和居士,一个剃度专门修行,一个在家念念佛就好。学校侧重知识性教育,家庭侧重品德性教育。就像庙里念得守得都是整儿八经的佛家律条,在家念佛虽然也吃斋诵佛,但主要靠读简单的经,主要靠个人自律修行。
侧重知识性的学校教育是在侧重基础性的品德性的家庭教育之上运行的。孩子就像一张画纸,家庭教育若涂抹的底色有了问题,后期再怎么用画画弥补,哪怕是高手来画,也无法根除底色的缺陷。对孩子而言那是伴随一生一世的伤痛,是无法挽回的。
综上,个人觉得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所占比重,要远远高于学校。网上有曰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教育占70%学校占30%“,暂没有核实数据可靠性,但觉得应该是这样。
一个人未入学前是童年阶段,这一段是生命底色的涂抹期,所以一个人若童年时期有了问题,那么,他这一生都会为此而买单。张文质老师说,有的人用童年温暖了一生,而有的人须用一生治疗童年。文质老师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都反复强调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强调家教的重要。《保卫童年》《奶蜜盐》《教育的勇气》等都值得一读二读反复读。
我们都生活在家庭里,愿我们都能从我做起,为培育好良好的家庭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