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日,在西安市灞桥区湾子村的一座砖厂,工人取土时发现五尊大型佛立像和四件莲花狮子底座。其中,有一尊佛像的底座上,铭刻着“大象二年”的明确纪年,为北周时期佛像断代的标准造型——
2010年5月18日,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馆对外开放,在以“长安佛韵”为主题的展览中,这五尊北周大型佛立像被摆放在最显眼的展厅内,巍然矗立,庄严肃穆。
这五尊佛像高度均在两米左右,其中最高的一尊佛像高达2.46米。佛像表面残存有彩绘和贴金,肉髻低平,体态丰腴,面露微笑,腹部微鼓。五尊佛像穿着通肩式大衣,领口呈“U”字型,袈裟紧贴身体,左手提袈裟角,右手施无畏印。
北周时期,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兴盛,正值印度笈多王朝(319—600)。当时,笈多艺术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影响很大,在身形、动作、发髻、衣纹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站立的姿态、冥想的表情、整齐的螺发、半透明湿衣等,被学者们称为“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
经过仔细观察,这些佛像已经开始汉化过程,充分融合本民族的审美特征,正是北周时期所流行的典型佛造像风格:五官端正,眉目细长,嘴角含笑,大耳垂肩。同时,佛像服饰的覆盖面积增大,体型饱满,神情悠闲。
在一尊佛像的底座上,正面刻着一大篇发愿文,纵向共21行,满行有12字,界格清晰,整齐排列。在结尾处,写道:“大象二年七月廿一日建。”由此可知,这尊佛像雕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其他四尊佛像也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北周初期,结束了中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起来。但是,随着佛教的兴盛,逐渐影响到皇权,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建德三年(574),武帝宇文邕发起灭佛运动,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寺院被毁,造像被砸。
宣政元年(578),武帝病逝后,宇文贇继位。大象元年(579),宇文赟禅位于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大象二年(580),武帝灭佛六年以后,佛教重新恢复起来,雕刻出这五尊佛像。
大象二年(580)五月,天元皇帝驾崩,杨坚开始辅政。第二年,宇文阐被迫让位于杨坚,北周灭亡,隋朝建立。这五尊佛像见证了改朝换代的历史事件,也对隋朝至初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