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西安博物馆、小雁塔、碑林博物馆、钟楼、鼓楼、回坊)
今天继续到西安市区游玩,打算上午先到西安博物馆、小雁塔,中午到回民街感受陕西美食,下午就近看一下碑林博物馆和古城墙。
西安博物馆
由于昨天游华山比较辛苦,今天早上出门较晚,9点半才出发,先在路边给车加了油,就直奔小雁塔附近的西安博物馆。没想到周六市区道路还很拥堵,直到10点45分才到西安博物馆。
西安博物馆西博不像陕博那样人山人海,很轻松就拿到了参观票。博物馆还提供志愿者讲解服务,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前两年女儿在北航上大学时,也在北航的航天博物馆干过志愿者。于是我们就请了一位自愿者,她也是一位在校大学生,虽说她的介绍我不一定很满意,但自始至终我们都很支持她。
西博展馆博物馆主要展厅在负一楼,以馆藏文物“古都西安”为题,以西安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为主线,以历代文物的展示为基础,突出反映西安的都城发展史和都城社会生活状况。
在“古都西安”的总标题下,又分为“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两部分。
其中,“千年古都”部分,以“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隋、唐长安”“明、清西安”为章节,集中反映历代都城规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以模型、图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规模及重要的宫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别突出了隋唐长安城,同时还制作了汉长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对城市发展史的展示。
“帝都万象”部分,区分为“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三个章节,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从不同的侧面再现出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
西博展品西博的一楼正厅展示的却是“大巧美工”,主要展示周、秦、汉、唐历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展出的都是历代工艺精品。
大巧美工二楼是自由展厅,最近展出的是德国莱菌兰——普法尔茨州文化遗产珍宝,不过跟中国古代珍品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德国莱菌兰——普法尔茨州文化遗产珍宝由于之前刚参观过陕博,对这里展示的内容也就概略地了解一下,就转为参观小雁塔。
小雁塔
其实小雁塔本就属于西安博物馆的一部分,与展馆一起座落于一座园林之中,是西博收藏的最大的一件文物。
小雁塔现在已然是西安城内的一个集名胜古迹、园林、博物馆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区。历史上这里是古城小有名气的“荐福寺”,“荐福寺”原为唐高宗安息而修建的庙宇,是皇家禁地,但现在已成为大众的休闲地。园区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湖中央几支喷薄而出的水柱把伫立在后面的小雁塔秀丽的身姿若隐若现地展示在绿树丛中,有些迷离,也显古韵。
园林雕塑小雁塔前面之所以冠了一个“小”字,其实是跟大雁塔相比较而言的。一是它身高43.4米,低于大雁塔的64.5米,矮了人家21.1米;二是它修建于公元707年,年代晚于大雁塔的修建时间,是公元652年。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与佛教有关,大雁塔是专为供奉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小雁塔是为了存放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比起大雁塔,小雁塔算得上小家碧玉,却真正的有着寺庙的清幽与静谧。在高大的古树掩映之下,显得有些娇小秀丽,却意外的叫人难忘。这里的确环境优美,清静,游人不多,反而是本地人的休闲之处。
只是小雁塔今天并未对外开放,不能上塔,只能在所属的荐福寺院走走。里面绿意森森,有大雄宝殿边的几株百年国槐,有爬满爬山虎的小楼“白衣阁”,有种着紫藤的小院,有许多石雕的老拴马桩,在这里走一走,会有一种格外的悠闲自在,感受到一种安详静谧,却没有听到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
小雁塔组图老米家羊肉泡馍
离开小雁塔,我们准备找个地方吃饭。考虑到停车和下午参观西安城墙,我在高德地图搜到城墙东有停车场,便驱车前往,当行驶到一半,又发现这里离回民街较远,便半途改道去碑林博物馆,心想这里肯定有停车的地方。看来在市区自驾出行也不是很方便。
碑林博物馆紧靠南城墙,却没有找到停车场,见城墙下面一线停满了车辆,我想别人可以停,我们也不成问题,便找了一处空位把车停好。
这时已经13点半,好在附近找到了一家老米家羊肉泡馍店,打算尝尝西安的羊肉泡馍。
到西安是一定要吃羊肉泡馍的,据说以老孙家最为出名,其次就是老米家,还有老刘家等。不过今天我们去的是一家加盟店。
于是我们各点了一份羊肉和牛肉泡馍,又各要了一个馍,慢慢自己掰起来。手掰馍可绝对是个细致活,听说要掰成绿豆般大小,泡起来才入味,才泡得开,不然品味不到其真谛。慢工出细活,虽然肚子已经很饿,我们还是坚持一点点地掰,大约花了十几分钟,才把一个馍掰完。
手掰馍伙计把我们掰完的馍拿走后,一会儿便端上来一份热气腾腾的泡馍。发现泡馍的标配是每碗各带一小碟糖错大蒜,本地人还会要一瓶冰镇汽水。
一碗泡馍下肚,真觉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但吃得也很饱,特别是到胃里后,馍还会膨胀,不容易消化。
羊肉泡馍碑林博物馆
饭后往城墙走,却意外发现附近有专门的停车场,赶紧将车移到停车场。毕竟是借来的车,可千万不能让人家的车贴单。
按计划我们先参观碑林博物馆。碑林博物馆十几年前我曾经来过,但已经没有什么更深的印象,只记得这里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是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乘梅去停车之机,我先凭军官证免费进馆,边看边等候。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碑林博物馆正想进入石刻艺术馆参观,却接到梅的电话,她本想购博物馆和城墙两处一起的套票,但工作人员说,今天4点以后城墙将不对外开放,因为有重要的活动安排。这时老郭也通知我,晚上的聚餐安排在临潼国际大洒店,我们还得尽早赶回临潼。
所以干脆改变计划,碑林博物馆和城墙另外安排时间再来。决定接下来改骑共享单车,到回民街转转,然后就打道回府。
关中书院、钟楼、鼓楼、回坊、城墙根
其实骑车逛街是最好的一种出游方式。
我们从博物馆出发,途经书院门。书院门,当然并不只是一道门。简单地说,它是一条窄窄短短的街,走到尽头,又蜿蜒出几条更细小的巷弄。
书院门的起点有一座小巧的牌楼,上书“书院门”三个金字。两边柱子上写着对联“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漆面已经相当斑驳。这副对联点出了这条街中藏有的西安文脉:碑林和关中书院。
沿着街道向前走,很快就见到了关中书院,只见它偏处一隅、兀自独立于西安这座喧嚣城市之外。
书院门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不过,现在的关中书院已经变成了西安师范学校,建筑依然保持旧时的古朴模样。
关中书院我们依次骑过了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并称“姊妹楼”“文武楼”,两楼相隔不远,伙伴般隔空相望。
钟楼位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对西安人来说,钟楼是实实在在的西安标志,不仅是一座古建筑,还是一个交通环岛,是西安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
钟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
鼓楼钟楼和鼓楼均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因为时间关系,两处都没有停车上楼,直奔回民街,却发现回民街就在鼓楼后侧。
其实所谓回民街,可不仅是鼓楼背后北院门这条人最多的街。此处地道的叫法应该是“回坊”,历史悠远。唐时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纷纷来长安贸易,聚居于此,逐渐形成唐代称为“番坊”的穆斯林居住区。
今天,扬名海外的回坊被单纯看作“回民小吃街”,各种北方小吃,琳琅满目,老孙家泡馍、肉夹馍、水盆羊肉、羊蹄、烩羊杂、麻酱酿皮、胡辣汤、柿子饼、石榴汁等,让你应接不暇,但是今天却没有什么食欲。一是感觉这里环境不是很好,二是中午吃了泡馍根本就没有消化。
回民街沿街骑了一个来回,回到南城墙根,又停车顺着墙根走了一段。感觉上不了城墙,沿着城墙根走走也不错。最后回到碑林博物馆旁的孔届,在附近一咖啡店点了一杯意式浓咖,稍做休息,便于4点50分开车返回临潼。
城墙根这就是自游行的好处,走到哪玩到哪,不受他人的制约。
不过下午梁同学又打来电话,告诉我山西的靳同学今天也来西安了,约我晚上一聚,可我已经与老郭有约在先,不能失约,便相约明天晚上我们同学再聚。于是决定明天去终南山,将去延安的时间后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