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电影《走走停停》中,有点个让人感触颇深。
由胡歌饰演的吴迪,作为理想主义者,他不惧世俗的眼光,更不向世俗低头,坚信总有一天能实现梦想。
而父亲吴明发,作为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梦想赚不到钱就是不脚踏实地,工作稳定看得到发展才是王道。
说起来两人都没错,但放在一起,却好像隔了一条鸿沟。
你的三观,我无法理解;我的思想,你也不能认同。
这恰好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真相:双方认知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看待事情的观点与态度也自然不同。
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认知隔阂”。
01
去餐厅吃饭,听到隔壁桌大姐们在争论,高考后孩子的去向问题。
一位大姐说,她准备让孩子出国留学,去玩一玩、见一见世面,也培养一下孩子的自立能力。
另一位大姐听了,激烈反驳道:
“孩子的学业怎能儿戏!
你该考虑让孩子上哪所名校,选哪个专业,而且我也不建议去太远,孩子得留在父母身边,否则不白生了。”
那位大姐也着急反驳:
“做人哪能这么自私,我们得为孩子的长远考虑。
况且孩子有孝心,远在千里,也能感受到,如果没有,近在咫尺,也未见得有用。”
两人越说越起劲,最终,不欢而散。
不由让人感慨:认知,真是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两位大姐一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另一个则站在传统父母的角度,去做自己认为的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本来无可厚非。
但她们之所以产生隔阂,是因为双方都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并且想以过来人的角度,去指点说服对方。
可说到底,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周边的东西,并且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周边的一切。
此时,如果对方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也没向你寻求帮助,而你却非要跟人谈论一些,对方认知范围外的东西,那无异于鸡同鸭讲,不仅产生不了共鸣,还会伤了感情。
02
且认知这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会在人际交往中,造成隔阂;若往大了说,它也是所有亲密关系的杀手。
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跟认知水平不同的人在一起,是怎样的体验?
高赞回答说:
“不是在压抑中挣扎,就是相互折磨。”
不能赞同更多。
有个好友,相亲认识了一个男生。
因为对方人品没什么问题,双方家庭又是知根知底,所以很快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只是越相处,她就越觉得不对劲。
她喜欢看书写文章,工作之余还自学考证,每天在自我提升的路上,忙得不亦乐乎。男生却劝她,普通人心不要太高,做这些没有必要;
而男生下了班,喜欢聚会,或者玩游戏。她则觉得对方总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跟没有价值的事上,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久而久之,朋友对这段感情萌生了退意。
对方却说:
“你不就是嫌弃我穷吗!”
所以你看,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其实并不是天各一方的身体距离,而是明明在同个屋檐下,却隔着千山万水的心理隔阂。
虽然偶像剧里说,爱能战胜一切,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认知不同的人,即使能走到一起,也很难过到一块。
我们常说孤独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人在独处时,才有更多的精力专注自己、提升自己。但如果放在亲密关系中,孤独便是莫大的折磨,毕竟两个认知迥异的人生活在一起,只会在一次次思想冲突中,激化矛盾,最终难堪收场。
03
看过这样一组漫画:
老牛告诉同伴,水中的是鳄鱼,同伴没见过鳄鱼,坚信那是一根木桩。
于是老牛想尽办法向对方证明,甚至跳进水里,结果,自己反被鳄鱼吃掉了。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曾提过一个“分歧倍增”定律: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次争论后,分歧都将倍增。
同理,与认知不同的人争论,只会加深双方隔阂,甚至危及自身。
人与人之间的见识、经历、思维,是天差地别的。
很多时候,别人已经认定的东西,任你说破天,也不见得能改变对方半点。
所以,当我们遇到认知不同的人时,第一反应不该是想尽办法消弭双方之间的隔阂,而是管住自己的说服欲,毕竟他人的事,充分尊重对方就好。
同时,生活中遇到不同的声音,也要反观自身,人非圣贤,自己也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不断突破思维牢笼,人的认知才能不断提升,人才能不断进步。
但唯有一点,对于那些明显跟自己认知不同,并且这个不同已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明显不适的,一定要默默远离。
人生苦短,开心最大,去亲近那些与你认知一致的人,享受同频共振,才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