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第1篇·丧到底
01
我曾经立志于做学术,读完本科读研究生,读完研究生考博士,读到无书可读。
梅校长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大学里的国家级津贴教授都老得成了校宝和摆设,只把名字拿来用,是不会来给无知的本科生上课的。教授们也都在搞课题申请资金,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
上了大学才发现,学校就是一个现实缩影,校长们院长们都是官,只搞政治,不搞学术,文学院的院长不是读文学出身,外语学院的院长不会说外语,经济学院的院长不懂经济……
穿名牌用苹果的人心安理得领着助学金,奖学金的加分项也很随意,甚至成绩都可以让教学秘书操作操作……
我以为是因为我读的大学太差,不知清华北大如何模样,会不会更好?但后来和高中同学谈起,大多数人的大学实际上都差不多。
既然大学和社会并无不同,我只好放弃那幼稚可笑的学术梦,扑向社会。
02
不管别人怎么鼓吹读书无用论,不管多少数据显示,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不管多少段子嘲笑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你我都很清楚,在如今这个时代,学历是敲门砖。
一脚走出校园,一脚就踏进了社会,工作是一定要做的。但如果你不进五百强,不搞金融,不做律师精英,尤其是你选择考公务员或者老师,那是不是重点大学根本没人看重。
作为一个在二线城市的井底之蛙,我只讲讲我在小城市的坐井观天。
不管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只要求你本科学历以上,不管你来自三流大学还是211和985院校,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工资绩效基本无差别,公办学校只看你入编考试的成绩,民办学校只看你应聘时的表现,只要进了学校,同等看待。
公务员更简单直接了,只看你能不能考得上,领的是一样的财政工资,特殊时期,大领导和小职员一样不敢妄想灰色收入,至于升迁,端看你能不能八面玲珑背靠大山了,没人看你是来自哪个大学。
邻居家的两个女儿,一个在暨南大学,一个在深圳大学并且到台湾的大学做了交换生,履历都比较好看,毕业后,一个考了公务员,一个考了老师。
亲戚家的儿子考上人民大学读经济,当时大学酒办得很热闹,毕业后进了银行。
高中同学在一流政法大学读书,毕业后,考回了家乡的法院。
我不知道是不是小城市出来的人的局限性,也不知道是不是都得听父母安排,更不知道是不是公务员、老师、医生等等单位是社会公认的好工作,为什么不管读普本重本的人,大多都做了同样的选择?
所以,你一定要读大学,但不一定非得读重点大学。
03
有个朋友读了离家不远的一所三本院校,在大学,每天看看电视剧,刷刷微博,打打游戏,到了毕业那天,凑齐了一篇水水的论文就这样拿到了毕业证。
这样的大学生,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她有一对有背景的父母,她妈妈早就给她预留了单位里的职位,即使专业不对口,即使工资不高,有什么要紧呢?房子家里买了,车子家里也买了,甚至她妈妈早就给她物色好了单位里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毕业出来很快就和那个小伙子相亲结婚了。
在我那个小城,这样的朋友有很多,可能是读普通大学,可能是重点大学,但是毕业后基本都进了和父母差不多的单位系统。
有爹妈可以拼的,读不读重点大学的区别在哪里?
大学学的知识也许不一样,接触的人也许不一样,但似乎都脱离不了把学校当政治场的领导,也脱离不了考完一个又一个证来证明自己,最终还是优先选择稳定单位的路,不管是北上广的单位还是老家小城市的单位。
04
大学刚入学,和高中同学联系,知道别人的大学比自己更好,心里很不是滋味,又自卑又羡慕。
大学刚入学,和高中同学联系,知道别人的大学比自己更差,心里很得意,又骄傲又满足。
一转眼毕业,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和你一样是一个小老师,他和你一样是一个小公务员,他和你一样是一个银行柜员。
做着不是非你不可,却又稳定到无人来取代你的工作。
一转眼,又是一生。
平平淡淡,无功无过,和千千万万人一样。
这是别人口中的幸福,似乎也是自己心中的幸福。
只是蓦然回首,好像没有可以回忆,也没有什么值得铭记。
-end-
今天比昨天更丧的末说/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