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烦而不可省着,有些礼要追究其本来用意,有时看似多余,其实用意深远。
有人发表不当言论,派刘猛追查,但是刘出工不出力。该由段颎追查,抓了一千多人,段颎明显依附宦官,想想也是,不然当初也不可能顺利完成灭羌功业,并封万户侯,肯定是离不开宦官们的支持。
关于李暠、苏不韦的复仇故事,也含段颎的污点事迹。
宦官贪污,不配合就要被诬陷,特别喜欢污蔑结党造反,谋反是皇帝的逆鳞,人最恨也最怕不忠之人。
袁家起势。
三互法,目的在于避免直系亲属的官员相互维护。司马光评价:国将亡,必多制。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谨慎选择忠贤的人。禁令、防范措施过多,导致有功的碍于条文得不到奖赏,作奸犯罪的反而巧妙利用法律犯事,天下反而大乱。
皇帝为什么要一直打压党人呢,根源还是在于党人团结,皇帝又不是很信任,担心威胁其权力。事实上,文官集团的存在,即使不谋反,也的确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
古人尚忠直,总发生收到冤屈呕血而死的事件。
汉灵帝问杨奇,对比汉桓帝如何,杨奇回答犹如虞舜比唐尧,汉灵帝说杨奇刚强,死后一定再引来大鸟。拭目以待。
宦官吕强忠直,却得不到信用,根源有时并不在于是否为宦官,而在与皇帝本身是否愿意受到礼教的监督约束。
板楯族叛乱的原因是吏治腐败。
张角出场,道教盛行。创太平道,通过道教聚集信徒,实际是为了谋反。类似太平天国的感觉。杨赐和刘陶早预见其野心,并提醒汉灵帝,奈何并不以为意。
汉灵帝对宦官始终深信不疑。
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来可能姓夏侯。曹操也是高官之后。很有见地的人。许劭评价其“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听到很高兴。一语成谶。
想来,太监最大的优点在于对汉灵帝绝对忠心,也不会对皇帝形成直接威胁。只是在四处挖坑,后面东汉王朝覆灭,究其原因离不开当初宦官各种乱搞行为。
盖勋真神勇。以前认为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其实到了一定境界,生死都是小事。看淡了生死,还有什么恐惧呢。
太监贪暴成性,贪婪无度,清正之人几无立足之地。有实力的都准备拥兵自重。充满了贪嗔痴慢疑。
灵帝实在小家子气,卖官不亦乐乎,明明已经是皇帝了,还是天下为私。很多行为,荒唐可笑。
凡是得罪太监的都没有好下场,刘陶智谋过人,可悲可叹。
很多时候,三公大臣也是犹豫不决,不够狠、不够黑、不够决绝。
傅燮之道,一以贯之,要么入世治理天下,要么乱世居家养浩然正气。既然已经出仕,就要不回头,舍生取义。
皇甫嵩军事才能远在董卓之上,遭到董卓嫉恨。
天下苦宦官久矣。
曹操见识通透。何进想诛灭宦官,却要纷纷攘攘的征召各地部队,其实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过于宠信,或给予大权。现在只要惩治首恶,一个狱吏就够了。现在这样大张旗鼓,曹操预见必然失败。
董卓已经开始拥兵自重了,成事的人只讲实力,不在意所谓的社会规范。
何进的脑子,油盐不进。犹疑不决。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没有退路。
后来太监还是回到太后身边,这是何进还在请求太后诛灭太监们,时机不对了,该警惕的时候反而疏忽,结果被太监反杀。时机在重要了。
何进一死,矛盾公开化,袁绍发动反击,董卓乘机出手,迎回汉献帝。太监并没有走投无路自杀,并未加害皇帝。太监的忠心是无条件的,大臣的忠心是有条件的,他们更终于自己的礼教信仰,终于圣明的君主。如果皇帝把更忠心的太监都杀了,谁来依附皇帝呢?
董卓关键时刻发力,不得不配其时机的把握。也许是运气。
袁绍胆小,不敢动董卓。董卓善用诡计,两者高下立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