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最美古诗专题古诗新读诗友会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09:10 被阅读3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进士出身,绍兴七年(1137)拜参知政事。擅诗词,以诗闻名,是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词风清婉奇丽,语意超绝。著有《简斋集》、《无住词》。存词十八首。

午桥:在今河南洛阳,是唐朝宰相裴度晚年所居之地。

②午桥:在今河南洛阳,是唐朝宰相裴度晚年所居之地。

赏析

这首词大约是词人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是一首感时伤怀之作。

上片词人追忆二十年多前的洛中旧游。首二句回忆当初在洛阳午桥桥头与友人痛饮的豪兴,一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豪壮氛围。第三句“流月”、“去无声”,造语新奇,词人在这里运用通感的形式,将回忆里眼见之景用听觉表现出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后两句造语更为奇丽,将“杏花疏影里”的良辰美景与“吹笛到天明”的赏心乐事尽情抒写,使人心生向往。然而这样的美景好事,毕竟是词人二十年前的回忆,透出些许伤感,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

下片开头两句由回忆拉回当前,词人感慨二十余年恍惚如昨,更叹二十年间国破家亡,沧桑巨变。结尾三句宕开一笔,词人以平淡的语调述说国破之哀痛,更写“看新晴”、听“渔唱”之事,表现出词人将心痛与悲哀转为旷达情绪之态。

全词以空灵的笔法写详实之事,不事雕琢,自然浑成。清人陈廷焯曾评此词“笔意超旷,逼近大苏(苏轼)”,实为不假。

相关文章

  • 一日一书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 一日一书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 渔唱起三更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 听雨时·临江虚语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一梦繁华,惊梦半响, 消得浮生半日闲; 一段戏腔,戏子入画, ...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作者:陈与义宋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 ...

  • 临江仙(步韵陈与义)

    (原词) 临江仙·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

  • 临江山

    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

  •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 陈与义的《临江仙》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

  • 简约之美,意境诗词(462):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

    原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re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