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见识》-吴军 读书笔记(一)

《见识》-吴军 读书笔记(一)

作者: 哈哈笑321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23:30 被阅读0次

    "命“和”运“决定人的一生

    讲到命运,很多到了中年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得不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相反,如果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好像也坏不到哪里去。冥冥之中似乎被这两条线给框死,其实这就是命

    一个人小富小贵,可以靠一时的好运气。

    运气是一时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命却影响人的一生,起着决定作用

    信命和认命

    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
    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不逾矩“三个字就是认命的意思。
    当然,我知道我的这种说法和今天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我们被教育的是人定胜天,创造人间奇迹,挑战人类极限,当然包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而不是像我说的认命。但是,稍微有点逻辑的人就不难想清楚,社会上(包括一些老师)给年轻人灌输的心灵鸡汤不能当真。如果那些心灵鸡汤真的管用,在那些灌鸡汤的人身上就应该应验,但事实上却没有。

    什么是命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的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不过是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

    1. 环境的因素不能忽视
      时代需要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信命。
    2. 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如此而已,但它们却决定了人的一生。
      寻找独一无二的价值,这就是他投资(开始的时候他其实是用自己的时间投资,后来当然是用他的金钱投资)恪守的原则。即使同样赢利的公司,他也只看它们是否在行业里有说一不二的定价权,他加盟的高盛、亚马逊、谷歌和腾讯都符合这个原则。
      对于某些被国内外投资人热捧的公司,比如乐视等,他明确地讲,它们从短期看带不来现金,从长期看世界上有它无它是一样的,所以他肯定不会投资这样的公司。甚至对于一些看似不错的公司,比如小米,他也认为不过是N家公司中的一家而已,没有定价权,不会带来巨大的现金,他也不会感兴趣。

    什么决定命运?

    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们一个耳光,我们会做何反应呢?

    1. 一巴掌扇回去
    2. 认㞞(sóng),捂着脸走开
    3. 先冷静分析,也许是我们真该被扇,那就接受教训,也许对方真的就是个浑蛋,我们或许该叫警察来管他,当然也可能有人日后找机会整治他,让他记住教训。

    我们在一辈子的经历中总会遇到各种麻烦和难题,它们就如同别人或者现实生活不断地在扇我们巴掌。对待这些巴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改变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其实决定命运的还包括我们的习惯、行为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

    第一章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基因的传承影响力

    人生是一条,每个人总希望自己这条河能够更宽一点、更深一点、更长一点
    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而要做到更宽,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比如我在“得到”开设专栏、出书,也是类似的目的。至于一种思想能否流传得更远,则要靠思想的价值,而这一点其实在短期内是很难知道的。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更应该有莫扎特那种心态,认认真真地做好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或许几十年后,我们早已不再做那些工作,而仍有很多人的生活或生命体验会因我们曾经的工作成果而发生改变,那时我们肯定会从心里绽开微笑。

    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

    •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社会都是分层次的。
    • 其次,逆袭者的目标无非是在金字塔上往高处走几层。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会每过两年就把现有的金字塔打碎,然后随机地再造一个,那样的社会被称为动荡不安。
      • 假定,一个人目前处于第70层,他相比69层的人一定有明显的劣势,家境也好,智力也好,颜值也好,运气也好,总之有差距。
      • 由于第69层的人占有某种优势,因此他付出80%的努力,产生的结果可能比第70层试图逆袭的人还要好。
      • 在清华、北大和上海交大这样的学校,晚上在校门口看不到什么学生,因为他们在校园里读书。我在很多二本的大学校园门口,晚上看到的景象像是夜市。
        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

    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对于年轻人来讲,对自己的投资和在职业上的进步,远比在股市上捞点钱或者向父母借钱买一套房子更为靠得住。找一个好配偶,也是重要的投资。

    给男生的建议

    聪明人会欣赏聪明人,而且只有聪明人才会欣赏聪明人。

    想了解一个女生20年后的样子,看看她的母亲就知道了。家庭和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常常是深远的。

    可塑性很重要。虽然我们常常说喜欢一个人就要包容对方的缺点,但包容一天可以,一年可以,包容一辈子还是很有难度的。
    今天看似在完美的匹配,时间一长总要遇到矛盾,能够有一定的柔性,彼此妥协解决问题、相互适应,才能一起过得长远。

    给女生的建议

    完美的爱情并不意味着完美的婚姻。
    恋爱是激情,是化学物质分泌所带来的愉悦;婚姻则是由两个人一同构造一个舒适的共同体,在那个共同体中,双方都将受益。
    一段完美的爱情,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局,但并非完美的全过程。靠化学物质维持的激情并不能持久,因为接下来要看在激情降温后是否能将它变成一份温情、一种亲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双方努力,而且需要对方是一个合适的人,否则再努力也没有用。
    能对自己好,不能看对方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不仅要看他在热恋中如何对自己,也要看他如何对别人,以及能否比较长的时间对自己好。
    要看他的“婚姻观”,即是否认可夫妻间关系的重要性高于其他关系的重要性。
    当然,一个男生最终能否对你好,还要看他有没有这个能力。创造未来的能力。
    如果一个女生有幸找到一个用行动对自己好,而且有能力在将来对自己更好的人,牢牢把握住他吧。

    先让父母成熟起来

    大家认可父母在子女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也认可父母的局限性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

    过度的关心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坑了他们。

    1. 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年人的见识未必比年轻人更正确。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2. 可能有人问,如果年轻人跌了跟头怎么办?或许我有点宿命论,但是我相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道理。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栽跟头,如果一定要栽跟头,早一点比晚一点好。
      1. 大女儿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想法已经换了三次,我从来不过问,最后被她通知到就好。
      2. 虽然我知道她如果听了我的建议在学业上或许会顺利得多,但我并不打算强制她听我的意见,孩子的生活是她自己的,栽跟头、走弯路都随她去,还在年轻人总是有试错的本钱,管多了只能添乱。
      3. 儿孙自有儿孙福
    3. 在现代社会,婚姻更多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一大家子一起掺和的事情。

    父母成熟起来的意义何在?

    • 只有父母成熟了,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
    • 父母成熟,首先自己要不断地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其实非常强,父母身上哪怕有一点点坏习惯,孩子很容易就能学会
    • 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思维方式转变。

    社会精英的父母:

    1. 大气、开朗,不斤斤计较,不倚老卖老。
    2. 虽然他们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学习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鲜事物。
    3. 虽然那些老人在物质上不富有,但在精神上会不断给予子女支持和鼓励。

    向死而生

    人不得不死。
    衰老最后体现在人类身体的全面崩溃,就像一面千疮百孔要倒的墙,即使能修好一两个基因,也不过是堵住了一两个小洞,对那面要倒的墙没有多大帮助。

    周国平的态度:“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充满了欢乐。”

    我把要做的事情,从最重要的开始,列一个单子,然后从单子上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那些占据我很多时间,但是对社会、对历史并没有什么太多增益的事情,我便舍弃了。一些人问我为什么离开腾讯、离开谷歌,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有各种猜测,其实,那些事情没有我来做,也有别人能做,但是却要占据我的时间。而有些事情,只能我来做,包括将一些知识、一些感悟用通俗的文字写出来。在我的单子上那些属于我的事情,比别人可以取代我的事情重要得多。这个单子上的事情要全做完,可能需要未来生命两倍的时间,我只争朝夕地做尚且来不及,又怎能不推辞掉那些可以由别人来做的事情呢?!

    生命既然那么可贵,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长久点,哪怕多一两个小时都是好的。但是,绝大部分人在希望延长那一点点生命时,常常忽略了延长它的代价。绝大部分得了绝症的人,为了多活一两周时间,花掉的药费超过他之前一生医药费的总和。

    医学家们普遍的观点是,与其生不如死地多活两个月,不如用这个钱把人生几十年活好

    绝大多数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

    一位基督徒和我讲,他父亲走的时候很平静,老人说,死亡是人对社会的最后一次贡献。的确,没有个体的死亡,就没有整体的发展。

    凯文·凯利讲,只有一种细胞不死,就是癌细胞,但是整个机体会死掉,然后它也会死掉。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如果能够将遗传的信息传递下去,再将创造出的信息(知识等)流传下去,我们的生命已经相当完美。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意义,站在一生的高度过每一天时,就能活出精彩。

    第二章 人生需要做减法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是减少,喜欢获得而不是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由于这种做法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不做选择的幸福

    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事实上,印度人无论在婚姻中还是职业上,选择常常比其他族裔少。
    印度人对婚姻没有选择,只好更仔细的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了,反而比那些只注重选择、不注重经营家庭的美国人要幸福得多。
    由于没有退路,绝大多数到了美国的印度人,只好死心塌地在新的国家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在不宽的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脑袋往上爬。

    今天,在谷歌职级很高的印度人,包括首席执行官皮柴,反而比较晚进入公司,来了以后没有选择,只好在职业金字塔上老老实实地爬楼梯。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做人与作诗:我们需要林黛玉

    世界上不能缺少黛玉这样以生命作诗的人,否则一个社会就是庸俗的社会,一个国家就是庸俗的国家。

    硅谷的成功,主要靠这种林黛玉式的理想主义叛逆行为。

    人有两个上帝赋予的特殊天赋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个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

    西瓜和芝麻

    捡芝麻捡得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

    捡芝麻的行为:

    • 为了拿免费的东西而打破头。
    • 为了省一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
    • 为了抢几元的红包,每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
    • 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偷偷干私活。
    • 为了“双十一”抢货不睡觉。
    • 为了一点折扣在网上泡两个小时,或者在北京跑五家店。
    • ……

    这些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当一个人的心思放到了捡芝麻上,他就永远失去了捡西瓜的可能性。

    雅虎所开发出的互联网服务数不胜数,然而,这么多产品却没有什么是世界第一的

    乔布斯在回到苹果时,发现公司内一大堆的项目和产品都是小芝麻,他在那些项目和产品上一个个画叉,直到剩下个位数的产品,再把他们每一个变成西瓜,这才救活了苹果。

    世界上捡芝麻的人多、捡西瓜的人少,你如果致力于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我没有遇到西瓜啊,其实不是没有遇到,而是因为你满眼都是芝麻,天天为捡芝麻而忙碌,就没有机会练就捡西瓜的能力了。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庄子的《养生主》: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

    我能够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其次,我敢于舍弃。

    大专生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录取为硕士,她的秘诀:很简单,少做点事情就好,把要做的事减到最少。毕业后,在大企业做到管理层,她说,我比较笨,一件事花好长时间才做得好,因此不能像别人那样今天做一件事、明天又换一件,我要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到美国工作十几年,只跳过一次槽。

    小公司,要想在短时间里在某个方面领先于大公司,必须把所有人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因此小公司必须学会做减法。

    我们一定比18世纪的人过得好吗?

    每周工作远远超过40个小时,这么辛苦为的是什么?无非是想生活得好一点。但是我们做到了吗?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忙得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幸福的来源,除了前文讲到的基因的传承和成就的影响力之外,还有三个具体的维度:

    1. 爱情和婚姻。
    2. 对未来的期望。
    3. 生活的态度。一个人是否愿意像18世纪的贵族那样,内心有责任和荣誉,平时过着从容而优雅的生活,遇到危险和困难能够镇静自若?

    第三章 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

    我们和天才相差有多远?

    在工程上,智力只是成功的诸多因素之一,远不是决定性因素。
    爱因斯坦和常人最大的不同:

    1. 善于提出问题。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善于找到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清华大学的教授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
    2. 不只是爱因斯坦,朱棣文、里斯和科比尔卡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当初都不是被人看好的研究,他们都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的题目,没有受到发表论文、申请经费和实用性的干扰。
    3. 爱因斯坦善于做白日梦,也就是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各种场景,然后从中总结规律,而大部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常常受到教育和周围人思维的约束。

    起跑线和玻璃心

    最后的赢家,不是一开始跑得快的人,而是为数不多坚持跑下来的人。
    由于过分强调起跑线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和老师不断的告知孩子一朝落后,永远落后,孩子们一旦遇到一点不顺利,暂时落后了,就害怕得要死。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的心就变得很脆弱,成了玻璃心。
    如果还能够一边跑,一边欣赏路旁的风景,那就更好了。最终跑到终点的人会是这样的人。

    论运气

    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地做事情

    时间是你的朋友,而时机不是。
    任何经历只要善于利用都是财富,不善于利用都是浪费时间。
    社会上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在成功时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上天安排的命运,在厄运中泰然自若、看清自己,或许更容易等到时来运转的时候。

    如果我们努力了,好运气依然没有来,怎么办?约翰·肯尼迪:“问心无愧是我们唯一稳得的报酬。”因为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什么?

    所谓人穷志短,意思是说贫穷会令人走不出原有的生活圈子,以至缺乏远见,或者小时候因为贫穷受到太多人的冷眼,之后一旦得势,为人会变的冷漠。
    由俭入奢易,反过来则千难万难。

    活得诸事不顺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的问题:

    1. 缺乏见识。没有见识,视野就被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们是在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
    2. 缺乏爱。小家子气,其实就是缺乏爱的表现。缺乏爱的人难以大气,不大气的人做不成大事
    3.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其结果是,轻则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熊孩子的特点就是缺乏规矩小时候缺乏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守规矩的习惯,那么将来的麻烦就很大。

    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没有钱,有一辈子的机会能够获得,而缺乏这三样东西,后天再获得的难度就非常大了,而它们的缺乏其实和穷没有必然联系。

    对话庄子: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见识的高低,取决于我们的环境。

    20多年前,我在国内做语音识别做得还不错时,去日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对比当时国内和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语音识别技术,就有了“望洋兴叹”的感觉。于是,我放弃了很多已经得到和即将得到的利益,在29岁时跑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著名的语言与语音处理实验室读博士、做研究。在那里,我遇到了很多世界级的大师,见识到了许多过去在国内见不到的技术,眼界才开阔起来。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可能就像那只“夏虫”,自己觉得过得很好,却并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东西,是因为它们已经很满足于自身的成就和环境,或者说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然而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大和小是相对的,我们自己觉得很大的东西,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就显得渺小了。

    当我们只看到眼前、看到周围的时候,做了一件好事、受到一些夸奖,就不免沾沾自喜,喜欢拿来显摆,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大时代中,我们做的这一点点事情就算不上什么了。同样,如果把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一瞬间而已。想到这里,我们那一点点成就难道还值得沾沾自喜吗?我听到很多人讲,自己多么忙,做的事情多么重要,以至没时间享受生活。但是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果真如此吗?很多人做的看似重要的事情,如果跳出自己认识的局限看,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越大越好,过分追求大、追求长远,很可能一事无成。庄子讲,从细小的角度看宏大的东西是不可能全面的,但是,从宏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也不可能真切。大和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也就是说如何把握度,让它们相辅相成,那就是艺术了。

    阅读的意义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读书,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我必须有比较长的时间不做其他事情,这样才能入境,正因为不得不把手边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审视人生。

    牛津大学圣埃德蒙:“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终身学习,向死而生

    第四章 大家智慧

    投资就投人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说:

    •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xiá)昵(nì)。
    •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很多时候,考察一个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圈就行了。

    曾国藩的原则:不要给损友第二次机会,永远不要来往。

    拉里·佩奇的经营管理智慧

    佩奇和布林保持影响力:

    • 他们掌握更多的股票和投票权
    • 他们和早期的员工都是吃一锅饭创业的

    第一个智慧:把产品做成牙刷
    好的产品要让用户每天都必须用上几分钟,就如同刷牙一样,久而久之用户就养成了使用该品牌产品的习惯。

    看似容易,两个根本性问题:

    1. 由于牙刷是每天都要用的产品,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它时灵时不灵,哪怕99%的时间是好的,1%的时间不能用,大家都会很烦。
    2. 因为“牙刷式”产品的功能简单,所以容易被同类产品替代。对此佩奇讲,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第二招——爆款。爆款也不是越多越好,频繁爆款既不可能也不需要。
      1. 职场朋友,每周,你最好把自己的工作总结成三句话,周一早上汇报给你的老板;每半年到一年,你要有一个让他惊喜的成果。

    第二个智慧:从本质中寻找商业模式
    谷歌的商业模式:将有用的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
    对于收了钱的广告,佩奇也明白,这些广告信息也必须对用户有用,生意才能持久,因此那些坑蒙拐骗的广告一定不能做。

    第三个智慧:薪尽火传
    不是要创办一个大而全的百年老店,而是要开创一个专而精的有活力的公司。
    佩奇希望谷歌能不断创造新的产品部门,这些小部门就如同海蜇心发育出来的细胞,它们最终能够不依赖于母体生存长大。
    佩奇深知公司基因决定论的影响力,如果他们自己坚守现有业务,让新人尝试新业务,那么那些新业务最后一定发展成IBM的个人电脑部门或微软的在线部门,在行业中没有竞争力。为了避免重复IBM和微软失败的老路,佩奇才把已经成熟的果实交给他人看管,自己负责起最需要支持、最需要资源的新业务。

    巴菲特午餐:人生的智慧

    • 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 巴菲特放弃了非常多的投资机会,因为他看不懂那些行业,但是这没有妨碍他获得超高的回报。
      • 我们通常讲,勤于做事是一件好事,但是巴菲特却说其实很多事情不要做,聚焦比发散更好。
      • 不熟悉的、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就不能做。
      • 某公司每年投入几十亿做广告,有人建议自己成立意见广告公司。创始人解释说,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不可能办好,但是我知道一定会是一个失败的结果。因为如果你们的逻辑成立的话,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应该是可口可乐广告公司或者宝洁广告公司,但是结果却不是,这里面必然有他的原因。

    不要做空股票

    股票上涨从理论上讲是没有尽头的,一只股票的损失可能达到无穷大,以至全部的资产被用来平仓。

    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比如利用10倍的杠杆将10%的收益变成100%,但下跌时,只要下跌10%,所有的本金就输光了。

    人应该如何平衡进取和稳妥,巴菲特的建议——人一生不要两次富有。例如,你通过努力创业成功,富有起来,接下来去冒险,又成了穷光蛋,但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东山再起、再创辉煌,这就叫两次富有,因为两次峰值之间有个低谷。
    少犯错误比多几次成功更重要。

    巴菲特选公司的秘密在于公司的现金流。
    只有公司收回来的现金(包括发掉的股息)才是真的。

    巴菲特从来不认为投资是个技术活,而认为那是一门艺术。

    在全世界搜寻一流的投资人才,也只有精力分析少数的股票,这也是为什么它的投资组合中只有很少数的股票。当然,这样它肯定是去了很多投资机会,不过既然他追求的是少犯错误,而不是失去机会,这种做法当然合理。

    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差距看似是在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理解

    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最好的投资是自己的工作和视野,因为我们擅长于此。

    司马迁的智慧:东方最早的经济学综合论文《货殖列传》

    太史公开篇讲了人喜欢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的天性。他说,自舜帝和大禹的夏朝之后,人就喜欢好听的音乐和美色,喜欢美食,喜欢享受,喜欢炫耀,这种习惯已经很久了,无法改变它。因此,好的统治者就随国民去了,差一点的(统治者)动之以利引导他们,再差一点的试图教化他们,更差的约束管理他们,最差的要和他们最对。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史公的这段话,讲述了从教育、管理再到商业普遍适用的一个原理。
    教育为例

    • 好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己发挥特长和潜力,我们今天看到的像哈佛或者斯坦福给予学生的教育就是如此。
    • 差一点的教育就是用利益鼓励他们,比如奖学金就是这个目的。
    • 再差一点的就是灌输式教育,所谓的教化,比如衡水中学那种方式就是如此。
    • 还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着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是给管住了,可是心没有管住。
    • 当然,最差的教育方法就是和被教育者顶着干。

    商业上

    • 一个好的政府,只要开放商业就好,不要搞什么顶层设计,随下面的商人自己根据市场决定做什么,即所谓的“因之”。
      • 硅谷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政府没有能力管,只需要把商业的事情交给商业本身。
    • 差一定的政府,会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产业。
      • 这样的初衷虽然好,但是,如果领导人的想法和市场规律相违背了,就要走弯路。
    • 更差一点的领导是大会小会做报告,告诉大家该怎么做,三天两头去视察工作,即所谓的“教诲之”。
    • 当然,再差的就是“整齐之”,小到刁难商家,大到干涉企业运营。
    • 最差劲的是自己也跳进来直接做生意,与民争利。

    水深了鱼就容易生长,山林深了野兽就会去居住,人有了钱就容易讲理、讲义气。

    我们很多创业者,动不动要追一个最新的概念,而不是把人最基本的需求做到极致,这样想成功也困难。

    再有钱的商人如果没有核心的业务,生意也是持久不了的,这说明核心业务的重要性。同时,商业是优胜略汰的,有能力的人能够聚集各方面的资源,而没有能力的人,生意最终会瓦解掉。

    销售大师的智慧

    • 销售的本质:把钱收回来
    • 持续的生意: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
      • 在谷歌,一个员工每一次升迁,在得到大笔奖励的同时,之前全部的贡献就会清零;下一次升迁,所依据的贡献要从前一次升迁后算起,而不是历史上全部的贡献。
    • 商品和服务要让消费者有面子
      • 如果苹果为了考虑不同收入阶层的支付能力,设计5个不同价位的手机,这就让那些想通过苹果手机提高自己自信心的人犯难了。
      • 坦率的讲,对2/3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的人来说,买车和养车其实降低了生活品质,纯粹是面子作怪。

    为了让顾客感觉他是在买东西,而没有被买东西,语气说服他来买,不如讲清楚你可以给他提供什么价值,让他自己认可这种需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见识》-吴军 读书笔记(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rg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