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大花猫冯夏110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21:27 被阅读15次

    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我的外祖父在我出生六个月后就去世了,然而通过母亲讲的故事,我觉得自己仿佛了解外祖父一样。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间,外祖父做着售卖家乐氏麦片的生意。外祖父十分开朗,也喜欢搞恶作剧。我有一张外祖父的照片,他像将军一样跨在小马驹上,小马驹太矮了,他都没有真正骑在它身上。母亲给我讲的外祖父的故事中,提到了外祖父经常讲的一个笑话。而笑话里最逗乐的那部分则正好贴合了这本书的初衷。一个男的走进了一家宠物店,说道:“我想要只会说话的鹦鹉。”

    老板说:“好的,先生。我们有两只会说话的鸟儿。这只绿色的大鹦鹉特别爱说话。”他敲了敲笼子,那只鸟便说:“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它背得出整本《圣经》。我还有只红色的鹦鹉,尽管是只小鹦鹉,不过也正在学舌。”他提示鹦鹉说:“波利想要块饼干。”小鹦鹉重复道:“波利想要块饼干。”那顾客说:“你教我怎么训练鹦鹉说话,我就买了那只小鹦鹉。”宠物店老板说:“没问题。”他和男顾客坐下了,花了几小时教男顾客训练鹦鹉的方法。之后,老板把小鹦鹉放在笼子里,收了钱,男顾客回家后就开始训练鹦鹉说话。一周之后,男顾客怒气冲冲地回到了宠物店。“你卖给我的那只鸟根本不会说

    话。”“真的?你有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宠物店老板问道。“有啊,一点也没偏差。”那顾客回答道。“哦,也许那只鸟有点寂寞。跟你说吧,我卖给你一个小镜子,你把它放在笼子里。小鹦鹉看着它自己的影子一定会很快开口说话的。”男顾客照做了。三天之后,他又回到了宠物店。“我想退款。那鹦鹉根本不说话。”宠物店老板想了一下,说道:“我猜那鹦鹉是觉得无聊了。给它点儿玩具玩。给,拿走这个铃铛。送你的。放到鸟笼里,给它找点儿事儿干,它自然会开口说话的。”一周之后,男顾客又回到了店里,比前几次更生气了。他冲进了宠物店里,手里拿着一个鞋盒。“你卖给我的那只鹦鹉死了。”他打开了鞋盒,里面就是那只可怜的小鹦鹉,“你把钱退给我。”宠物店老板感到十分惊讶!“实在抱歉,我不清楚怎么会这样。但是你能告诉我……这只鹦鹉有没有试着说话?”“嗯,”男顾客说,“它确实说过一个字,就在它死前说的。”“它说了什么?”老板问道。男顾客说:“它说:‘吃——’”可怜的鹦鹉,它是被饿死的。这虽然只是个很有趣的段子,但其中的意义在于,就像那只鹦鹉需要食物一样,在现实沟通中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些故事元素。人们现在亟须有意义的故事,而我们却淹没在毫无人情

    味儿的信息里,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很好的故事,实则不过是给那个忍饥挨饿的鹦鹉镜子和铃铛一样无效。人们希望在你的故事中读到人情味,希望接收到你发出的信息中能体现“你”(你或你们)的一丝人情味儿。学着讲自己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学着在自己发出的信息中包含一丝人情味儿。无论你是想讲述品牌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用户体验故事,制作视觉故事,讲述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者利用用户故事进行设计,又或者利用故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寻找故事和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能让大脑利用故事进行思考。故事思维需要融合情感中的情绪、认知、精神层面。对于人类而言,情感是第一位的。我们摧毁掉不讨喜的事实,却加深谎言以求自我满足。我们学着变得更理性,隐藏自我感情,试着客

    观地做决定,以此来抑制这种倾向。这确实有效,但假如你一直不掺杂感情、客观地做决定,那么你撩拨感情、寻找故事的能力,以及理解感情的能力都会降低,甚至彻底消失。本书指导你学会用故事进行思考的技能,为你用事实进行思考的技能作补充。事实确实重要,但情感却能将事实的意义传达给你的听众。

    怎样“看见”故事许多重要的情感结果[1](看见)都以故事形式表达。

    [图片]

    就像在阴阳之间、左右脑之间、艺术和科学间的转换一样,下面的图片说明,你一次只能看到一种景象……你可以快速来回切换,当你看到人像的时候,花瓶会消失,反之亦然。这就像我们找寻故事一样。我们可能需要把资料打乱,从而可能发现一个放在全新背景

    的、变化的、不规则的语言——故事的语言来理解情感。一个精彩的故事所产生的情感影响力能让对方对你的批判性思维大大减弱,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多故事,从而更容易通过故事找到新点子,还需要高价的定量数据分析做什么?

    找到重点所在和其原因每种文化都会有一些隐喻或故事起源,都对普遍而模糊的人类进化困境有自身的解读,这些故事和隐喻就围绕这种解读展开,解读类似时间、权利、安全、金钱、伦理道德,以及其他重要的方面。

    故事思维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不错的体验。当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却不想做时,找到正中下怀的故事会对你有助益。我辅导一些政客学习讲故事的技巧时,当有些人已经开始感到倦怠时,我让他们讲述自己当初之所以选择这行的故事,他们都感到心中有股力量,也重新欣赏起自己的工作。一个良师益友曾出乎意料地给我发过一条短信“我特别喜欢你”时,这神奇地改变了我的感受。之后,我和朋友在午餐时分享了这个故事,也改变了我朋友的感受。我从紧张转变为如沐春风的状态,他也对之报以微笑。

    这个实验证明了重温回忆,可以通过改变你的故事来改变现实感受。

    故事思维的关键在于,首先了解哪

    些故事能够撩拨自己的感情,然后找到那些能够撩拨他人感情的故事。这种从内心开始练就的技能能够让你明白,故事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开始行动。

    故事思维与理性思维共用

    了。要记住,我们利用故事思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客观逻辑和具体结果。我们只不过是利用故事思维找寻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认知规律,以此来补充客观现实。故事思维可以探索人们循着错因却做出正确决定的原因,让我们认识到犯错有可能转化为好的(比如很多电视真人秀节目所表达的),以及做对了也有可能是坏的(比如在流行病肆虐时给特效药物申请专利),而不是做出草率决定,或是矫枉过正。

    就像会弹琴一样,一些在这方面有天赋的人可以自如处理客观和主观因素,其余的人则倾向于客观或是主观。西方教育体制之下,人们更倾向于理性思考。右脑思维、艺术解读,以及隐藏的阴面,这些都和故事思维十分相似,有时甚至可以互换。换种说法,假如你十分擅长用左脑思考,倾向科学思维,有着阳面的能量,那么故事思维绝对是你搜寻创新、以人为本想法的最佳方式,也是你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途径。

    你内心批判的声音可能会怀疑故事思维方式,认为其太主观、非理性,或是滥俗

    我不喜欢将故事的主观特性切分成模块、秘方、策略。人们经常会说,故事一般会有开头、过程和结尾。拜托,什么东西没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同理,你可以用情节、人物、主题、矛盾组成一个故事,但却不一定能产出好故事。互动能够让人找到发自内心的、来源于实践的意义,让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得到满足——这才是一个故事。故事思维不仅仅是人类发现科技之前的思考方式,我们现在仍旧在利用故事思考。第一步就是暂停理性思考,找

    到人类情绪的源代码:经历。故事由人类负责社交和情感的大脑区域编码而成——大脑边缘系统、杏仁体,以及大脑中更加相信感官知觉的重要部分,而不是依靠大脑中善于记住符号、数字、字母的那部分。在这方面,数字和语言远不如记忆和图像更能代表事实。大脑的这些部分将经历当作最好的老师,故事与现实间可能会有偏差,因为故事只是模拟体验。故事也能在眨眼之间改变你的价值观。起初这确实会令人觉得不安,但是一旦你习惯了这些,你就能发现故事思维的妙处。这里有一则古老的中国寓言。一个老农夫每天下午都和他的邻居聊天,他的邻居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找他串门。一天傍晚,他的邻居突然说:“你又买了匹马?昨天我看你还只有一匹马,今天就成了两

    匹了。”农夫告诉邻居说,这匹身上没有任何标记的马走进了自己的马棚,显然是匹野马。他解释说,他问遍了所有人,既然没人认识这匹马,他决定找到失主前自己先养一段时间。邻居说道:“你可真幸运。昨天只有一匹马,今天就有了两匹马。”老农夫说:“也许吧,再等等看。”第二天,老农夫的儿子试图骑那匹新马,结果摔落了马背,跌断了腿。那天傍晚,邻居说:“你可真不走运。你儿子不能帮你干农活了。”农夫说:“可能吧,再等等看。”第三天,部队穿过这个村庄,征收年轻壮丁去参军。老农夫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部队没有把他征走。邻居又说:“你可真幸运。”农夫也说道:“大概吧,再等等看。”

    老农夫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在故事里,两者皆可,要看你怎么看这个故事。故事思维随着观点的变化而改变着决策,而不是在一些模棱两可的部分中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知道一切都会在明天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如依赖亘古不变的因素——意义和普遍真理。激发人们感情的故事传播着真理,这些真理在你我存在之前就一直存在,在你我消亡后还会继续存在。西方社会一直以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情感排除在决策之外,但缺乏情感的决策往往也不受人们的青睐。故事思维并不是要将情感重新加之于决策之上,而是让我们学会利用在人类诞生之始就长久存在的情感。

    利用故事思维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太靠谱,但我的一位心理学家朋友这样说,一个盲人不会因为重见光明后,看到一些自己觉得恐怖的事物就自废双目。故事只不过展示了原本就有的情感推理规律,让你选择最佳途径到达目的地。

    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将故事作为可依赖的手段,为此打下基础。对一些人来说,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客观和理性,在决策中掺入情感因素会让他们觉得十分不安。在工作中讲述故事可以唤起在做决定时被长久压抑的感情因素,对一些已经确信情感无用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害怕。故事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当你激活了新的故事,你就能引导人们接受新的观点,改变行为,如此,你也就改变了你的未来。

    第二章 故事就是经历故事是最好的老师——过去一直是,将来也是。经历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模式,调整决策过程,使行动前后一致。如果可以随意把我们想要影响的人放进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就能改变世界。想象一下,将一名软件工程师放进一位客户的日常生活,让工程师体验自己设计的系统,感受系统漏洞所带来的苦恼。还可以更好,让一位政客进入一个低收入的单身母亲的生活,让他体验一天这样的生活。幻想这名政客——平日都不亲自取干洗衣物的人,在超市里带着三个任性的孩子购物,凭着自己的最低工资买新鲜水果和蔬菜。这名政客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个经历?直接经验正是斯克鲁奇式(吝啬鬼)的教育方式:让一个目光短浅的老

    板、同事、顾客或是少年,穿越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一些难忘的经历。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之下,个人经历能够带来更深层次的理解,让人真正产生同理心,从而有勇气挑战固有的社会地位或是政治。就好像让一个投资人在贫困国家的小作坊里工作,然后再询问他是否可以提高工人们的工作条件。然而,这种影响他人的最有力手段——亲身经历,却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可行。即使人们急需跳出自我狭隘的视角,绑架他然后把他放在特定的生活中也是不可取的。你能做的最好的选择就是给他讲述生动的、富有影响力的故事,让听者仿佛身临其境,将这种可以让人改头换面的经历带给听者。对于听众而言,一个故事就是一次亲身体验,即便这种体验是间接得到的。因此,我将故事称为一种再想象的

    体验,加入细节和感受,让听者进行想象,就好像亲身经历了一样。尽管还有从文学角度和文法角度来讲的故事定义,但这些定义将焦点转向了故事的影响和改变人们观念的层面。你可能没有注意过自己分享自我经历的次数和时间,但你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会成为一个潜在素材,人们消化新信息的时候可能会用到这些故事。每一个战争故事、趣闻轶事、评论文章都能为你所在的社群创造出文化氛围。其他人心中有关你工作、个人、社交的故事会是你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些故事甚至能主宰你对自我的看法,因为这些故事能够体现世界与你的互动程度。也许你一直都是依据数据过日子,将感情排斥在外。然而,利用大数据进行的推演,也被证明数据和事实过多只会让价值递减法则生效,让我们进入一种“不堪重负”的状态。我们的大脑需

    要利用故事模式分析复杂的事情,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复杂程度不断上升的数据和经验。故事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数据重要与否,也能根据我们的观点判断数据是好是坏。现在复杂和模糊的数据处处可见,没有主动的故事思维,我们就被动地用推测进行理解,也不知是否正确。我们每天都在讲述的故事实际上,我们不用特地学习怎么讲故事,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讲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实际在于,让你留心自己所讲的故事,这样你就可以调整构造和支撑故事的那些观念。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讲故事,我们更难意识到这些故事在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遗憾的是,我们常讲的故事只是在抱怨自己的压力太大,或是某人太愚

    笨,或是抱怨自己在飞机上或机场里的遭遇简直太糟糕。在高科技充斥的社交中,这些很难博得他人的同情。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在会议或是面对面的交谈中发泄了过多的不满情绪,或是分享了太多有关冲突的故事。我们确实需要发泄不满,也许讲述这样的故事确实能奏效,但却不要在我们想要打动的人面前这样做。你已经在讲述着故事,有关你是谁的故事,有关你为何在这的故事,有关你预见的、珍视的、宣扬的故事,以及你对他人内心想法的故事。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你的故事有多重要。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接下来我们将审视我们所讲的六种故事,观察这些具有影响力,激发想象力和促进创新的故事。“我是谁”的故事什么样的特质能让你影响一个你想影响的人呢?讲述一个时间、地点或事

    件,证明你拥有这些特质,显示自己有人情味的一面。你有孩子吗?你儿时是什么样?你的父母教会了你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学到了什么?讲些个人经历。要想让人们相信你,首先要告诉人们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何在此”的故事当人们觉得你是来宣扬一个主张,以谋求钱财、时间或资源的时候,立刻会怀疑你的“事实”是有失偏颇的。然而,你可以告诉对方你工作并不只为了钱财。但如果你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也不妨大方承认。教导故事有些教训只能从经验中获得,有些教训要反复习得——比如耐心。

    愿景故事一个有关未来的、令人振奋的故事能让人觉得当下的困苦都是“值得的”。在一些大型策划中,或是迎接新的挑战时,那些无法参与决策讨论的实施者们往往会觉得困难或沮丧。没有相应的愿景,这些挫折变得毫无意义,也会让整个团队缺乏干劲。然而,有了明确的愿景后,一切艰难困苦都变成了为达成有意义的目标前的小磕小绊。但也要小心,因为夸大的愿景故事所带来的弊大于利。“行动中体现价值观”的故事价值观是十分主观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正直意味着做好老板交代的事情,但对另一个人来说,正直意味着在错误的事前说“不”,即使丢掉工作也在所不惜。如果你想增进一种价值观,就必须通过讲故事来进行“示范”,解释这种价值观的意义,约束人们的举止。用假设的情境只会让人觉得虚伪和唠叨。要具体一些。

    “我理解你”的故事

    人们喜欢一团和气。有很多时候,其他人已经下定了决心,也对你的想法有着不同的意见,但他们不会跳出来大声说:“你说的是一派胡言。”但他们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如果你能在故事中讲明他们内心的怀疑,首先承认然后再打消这种异议,你就能让对方产生信任感,而无须大声做辩解了。

    如何选择那些有益的故事

    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如果我们根据人们日常所讲的故事来评判一个人的话,我们可能会觉得,大部分人都承受

    我希望你能更谨慎地讲故事,讲述一些有益工作、家庭、社区的故事。当你留心我提出的这六种故事时,你就能更有目的性地加入有益目标达成的看法,而不是火上浇油。假设你想和新员工构建信任,或是和不满于改组的老同事增加互信,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际行动去一点点改变。

    当今世界,只顾事实和数据会让情感推理无处发挥。如果你不是带着目的讲故事,那么你会在无意间挫伤了人们的感受,减损了人们的感情,降低了人们的看法,让人们变得毫无目的,如此,消极看法喷涌而出,失败也接踵而来。故事不仅仅要有目的,还要有人情味儿。事实上,你讲的每个故事都是你

    人格的倒影。即便是一个历史上的逸闻,你在讲述过程中进行的细节删节和你的姿态、语调也都能影响故事。如果你关心人们,在意成功与否,关注企业的成长或者其他方面,这些都是有人情味的,所以要展示出来。生动的、充满细节的故事能让同事看到决策的形成过程。你可以利用活动挂图来演示矛盾所在以及复杂的问题。告诉人们你为整个团队点了比萨外卖,一直工作到午夜十一点。人们之所以会抵触领导的决策,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工作流程,或是缺乏宏观印象。如果你习惯了在故事中清楚描述重要决策的形成过程,加入决策人、决策时间、决策地点这类细节,员工与你之间的信任会逐渐建立起来,以防将来时间紧迫时,无须多言也能让员工理解。

    发现故事能够塑造观念、看法、生活、事业的力量之后,你就能发现更多机遇,以此改变观念,改良看法,改善

    第三章 如何讲好故事故事这张无形的网决定着故事的受众和听众对故事作何理解。想象你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能看到你和听众头上冒出的故事泡,也能看到你们共有的故事,或是相互抵触的故事,这些都决定着听众对你所说的话作何理解。一旦你意识到了这些,那么很明显,你和听众之间共有的故事越多,你们之间的沟通就越容易。你可以将自己要表达的信息进行删减,利用听众心中已有的故事表达出来,或者用新故事重新解读现状。一旦发现了这些故事,你就不会再忽略它们了。你是否有过发出清楚的信息(至少对你而言如此)却造成了事与愿违的后果的经历,这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可以传达本意的那些关键故事。知道如何理解故事之后,挑出可能会歪曲你本意

    讲故事不仅在于讲,还在于找故事。有时,你要讲一个老故事,铺陈一个熟悉的背景信息,以此容纳新信息,有时,你要讲一个新故事,这样人们才能用新眼光看老问题。迎面遇到故事之前,可能你都注意不到它们。用故事消除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可以解释故事中相互抵触的现象。从某种层面来看,文化其实就是一系列的故事。在美国,我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大力推销自己,自力更生,抢先别人一步,才能获得成功。然而有些文化更注重团体的荣辱而不是个人的成败,在这样的文化中,在团队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个人成就显然大错特错。比如在日本,人们觉得要成功就不能做出头鸟。在澳大利亚,有关在工作上,我们必须在评判工作质量好坏方面达成一致,在评判人、评判分类、评判时间、评判地点、评判方式上拥有相同看法,在成败之间划出分界线,我们才能顺利地进行合作。故事能将情感和固定模式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不用每天早上醒来后纠结一些有关存在的问题,例如:“究竟是个人重要还是集体重要?”会令人感到有股感情指引我们做感觉“对”的事,远离感觉“不对”的事。这些隐喻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个人拼搏和集体努力方面抱有相同看法,从而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冲突。要抱有故事意识,就要了解一个文化利用哪些故事来解释主要问题。

    故事思维能帮助你和抱有不同己见的人——当然,也包括你想影响的那些人,与之沟通自如。你可以利用现成的故事,让对方在熟悉的框架下理解新颖的信息,或者用新颖的(陌生的)方式传达已有的观点。

    一旦你发现了接受度最高的故事,可以将这个故事加以润色。发现故事能刺激人们的情绪反应后,你就应该充分利用起这种情感。你可以创造新体验或环境,从而让人们有新故事可讲。经验仍旧是最好的老师,对大部分人来说,一想到意见箱,他们要么翻眼表示不屑,要么会说“哦,是吗”表示怀疑。这个时候,你会讲述管理部门对收集上来的意见视而不见或强制人们提意见的故事,还是告诉人们“我们需要大家的建议,我们会奖励大家有创意的点子”,这两种方式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想让新故事胜过老故事,就必须制造一次足够精彩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津津乐道。

    你可以抓住每一次用故事打动他人的契机。在工作上,每一次误解都是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机会。对一些现实的不满突然变成了探寻这些行为背后故事的动力,这些故事支撑着这些行为,你要么会放下自己的不满,要么找到自己的故事来打动对方。当你放下矛盾,和人们协商出一个共享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觉得队友和自己勠力同心时,你就能继续前进。实际的应用很多,让我们首先从最基本的开始。开始练习讲故事

    你的目的是讲一个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从而让对方产生情绪反应。

    减少失败的第一法则就是要遵守讲故事的原则,不要超过三分钟。假如不成功,故事也能很快结尾,你能进行适应和调整。我一直以为,假如不分享自己的个人感受,你也不会触及对方的个人感受。对某件事我们总是有自己的看法,也正是这种看法塑造着我们的情感推理,讲故事的水平高低与你是否愿意分享自我看法有直接联系。讲故事就是一场说者与听者的舞蹈,你要说“我先来”。为了打头阵,你要找到一些能在风

    险较低的环境下讲的好故事。意识到讲故事的重要性之后,想要真正开始讲故事,中间还隔着一道鸿沟。这就是我们丢下假设,投入现实的时候。你可以只讲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或者你对成功的定义。

    成功的定义由你来书写。只要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要打动谁,就可以开始行动了。练习是提高讲故事能力的最佳途径。体会到自己故事的魔力后,会让你觉得无比满足,你甚至都不用提醒自己讲故事——讲故事会成为你的习惯。一开始,你难免会犹豫,觉得“我讲不好故事”“这太花时间了”“讲个人经历可一点儿也不专业”,或者“我还有正事要干呢”。这些只不过是逃避不适、不确定和风险的表现。我十分了解逃避。作为一个作家,我会这样逃避,例如“你查阅邮件了吗”“到网上查查看”,或者“你启动洗碗机了吗”,或者是最糟的“冰箱里还有什么吃的”。有些时候,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放手去做”。从哪里找到属于你的故事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个案分析或时事,这些事件都是不错的例子。但故事需要的不仅仅是事例,好故事要撩拨起听者的个人感情,其窍门在于,找到一个你觉得十分有意义的故事,随之融入你自己的感情讲出来,听者也更容易全心全意融入其中。情感交流和人际沟通增进你的沟通力。当你的观点深深留存在人们脑海中

    讲述亲身经历有个好处,就是易于记忆。毕竟,你亲历了所有细节,你也能够回答人们抛出的问题。故事的细节一定要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提问往往能引出一个绝妙的故事。假如讲述路易斯·郭士纳(Lou Gerstner)在IBM的经历,你很难回答一些细节问题(除非你就是路易斯·郭士纳)。因此,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你必须对幕后故事了如指掌。

    真诚互动是指,讲述亲身经历,或者对他人讲述的故事报以真实感受。分享亲身经历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还能传递亲和信息,发挥影响力。为了简化和加快讲故事的流程,我将列出四类故事,分别讲述你是谁,你为何在此,你的目标、教育意义、价值观,你心底的同感。如下:1.你自豪的时刻。这类故事能引导人们做正确的事。如果你想宣扬正直这种品质,或者传播同情心这种价值观,或是鼓励学习,可以讲述这类故事,在你人生的某个时间,做“对的”事最不易,但你顶住了所有的外部压力,选择做“对的”事,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你经受住了考验,选择了正确的路径。2.你失意的时刻。这里讲的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错都在你。尽管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与那些精心架构、精心总结的故事相比,公开错误能更快地赢

    得对方的信任。你之所以会分享个人失意、错误、尴尬的瞬间,是因为你相信同事,愿意做先开口的那个人。很多时候,正因为双方都不愿意开口,信任才难以建立。当你先迈出第一步时,谈话自然会发展下去,人们也会更愿取信于你。不要担心你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失败者——成功人士往往都有失败的经历。这种故事奏效的原因在于,通过你讲述的方式和你的语气,人们能够看出你对自我失败的看法。这也显示了你的品质,因为这能显示出你克服困难、积极改变的努力。3.你的良师益友。第三种故事是有关你生命中的关键人物,或是素未谋面却对你影响至深的一个人。你可以和他人分享一个颇受启发的经历或故事,以此分享宝贵经验。某人代表了你看重的品质,或是你的理想目标,讲述一个故事以表达对此人的欣赏或感恩,这不仅

    对方宣扬了这类品质或目标,也向对方显示了你懂得谦卑和感恩,这两种品质是领导力的关键,也是人格尊严的精华。讲述有关良师益友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好处,人们会认为你本身就具有这些品质,拥有这类价值观和目标,你总不能站出来说“我很谦逊”。4. 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件时事。你可以从书籍、电影、报刊文章或其他媒体中找到无数可以表明自己观点的故事,还能把这些故事变得更富你个人特色。从电影、书籍、时事中找一个场景,以此为例,说明自己的主张。选择家喻户晓的书或电影有个好处,作者和导演已经下大力气触动感情、吸引人们注意,你直接加以利用即可。

    改变故事的形式或风格(比如讲出你当初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或者详细说明这个故事对你的意义,或者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原因,你就能把这个故事变成你的故事。当然,故事的来源不仅限于这几项,但这些是最简便的方式。

    当然,故事的来源不仅限于这几项,但这些是最简便的方式。就让那些学者研究情节类型和完美的故事线吧,你只需要用故事来传递情感。当你读到本书这四种故事的案例时,尽可能多地记下跃入脑海的想法。不要批判自我,从而止步不前,写下来也不意味着你会当众讲这个故事。把心底批判的声音关掉,让内心的罗盘导航,这样才能更快想出好点子,变得更有创意。只有当你隐藏真实自我,或偏离自我时,才会讲出不可信的故事。这四类寻找故事的方法适用于所有情境。当你善于讲故事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来源,到那时,你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但这四类故事能

    在你刚开始讲故事时帮你一把。接受反馈的技巧如果你能在团队中练习讲故事,那你就有了现成的听众。而当你独自一人时,你要找到一个或多个听众,要找那些不会轻易“批评”你的人。乍一听,这可能显得有些懦弱,但耐心听我说完。讲故事更像一门艺术。创新的过程会由于一些神奇的创新力量而果实累累,例如“想试试新方法”“灵光乍现”“点子不断”。发挥创造力是一个微妙而主观的过程,就像是驯服一个怕生的野生动物,声音太吵或突然的动作都会把它吓跑,过一段时间后,你可以通过加深了解让它驯服一些。我有一个作家朋友,他习惯把5支2B铅笔削得尖尖地写作,但特别讨厌他妻子把橡皮屑扫干净——往往是那些坚持着自己小

    怪癖的人才能找到创造的源泉。他人的批判声有助于客观思维能力,但过早接触这些,却有可能抹杀主观创造力。

    同理,故事也一样,故事就像需要水和阳光的小树苗。过早批评会打击讲故事者的信心,也会让积极情绪消散。我觉得批评的内容时常与批评者的主观情绪有关,而并不是真正关乎批评内容。如果你安全感十足并且情绪稳定,但讲述的故事却缺乏任何强烈感情,那你可能会需要别人的评价。但可千万别让社会压力和“我说得直你别往心里

    去”这类荒谬的话语挟持着自己,不要在你的故事变得精彩之前就去寻求批判。讲故事是个人的事情——当然也要用心,目的之一是重新把人情带回到我们的组织和人际交往中。反馈这个词(比如说“我要给你些反馈”)已经不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字眼了,但可能会有点批评的意思。如果你不是靠讲故事谋生,我建议你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询问“如何才能有效”

    第一次试讲时,找一个“保险的”人听你讲故事,先找朋友、爱人、指导员这些同意在你第一次讲时只给出正面反馈的人做听众。第二次讲这个故事时,你可以选择在上班地点讲,也可以在“现实”情况下讲,但第一次讲时一定要保证“保险”。一开始,我们需要进行摸索,找到讲这一故事的方法。无论你讲故事的水平如何,所有故事都有可能因不成熟的反馈和建议而扭曲。负面反馈有时会以“我能提个建议

    吗”的形式提出。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个“建议”,于是等到下一次讲那个故事时,我去掉了一个细节,整个故事因此变得平淡无味,因此我又把细节加了回来。从那之后我就明白了,那个人之所以提建议,可能是觉得那个细节是他自己在意的。我曾这样讲:“阿凡提本无心用语言俘虏人心,他只是在即兴发挥而已。”有人认为我的措辞似乎让“即兴发挥”听起来有些狂妄。我觉得无所谓,只要不云山雾罩、漫无边际地讲话就可以。接受批评后,你能察觉到更多的是听众的心病所在,而不是你的故事好坏。赞赏更易帮你找到故事中精彩的部分,其他的部分则会自行削减。讲好故事的诀窍在于,在初始阶段要鼓起勇气保护自己的创新过程,不受批评打扰——不受自我批评和外界批评干扰。利用以下例句询问故事中的闪光

    点:“你的故事告诉我,你是……”“我喜欢的故事中的感官细节是……”“你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能看出你的故事在(某个特定情况下)能够影响……”只寻求积极的反馈,这听起来有些任性,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这么做是极为必要的。保护自己创新的过程需要更大的勇气,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你也需要鼓起勇气坚守原则。

    第四章 进入故事模式我辅导高管们讲故事已有20年的经验,我发现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都会让人变得更理性、更有逻辑、更科学。然而,这些思维习惯也导致你不擅于讲故事。要想变得擅长讲故事,就要在理性思维和故事思维间自由切换。以下是一些过去常见的观点:1.手段好坏的标准之一在于是否总能达到目的(有效率最好90%以上)。2.事实更准确,因此比逸闻趣事更有价值。3.解决方案和问题根本之间要有直接联系和逻辑关系。4.结果和努力、投入之间总是成比例关系。

    这些思维习惯可以让你保持高标准,不掺杂个人感情,也不会感情用事,不必总是浪费时间设计解决方案。

    我们习惯了搜寻证据、追求卓越(零缺憾),利用线性分析方法比较和对照选项。这类思维方式能防止我们上当受骗或被误导。然而,为了找到一个拥有感情价值的故事,我们必须暂时从搜寻证据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因为感情无法测量。想一想:如果你的配偶说:“你爱我的话,就证明给我看。”你会如何做?给配偶买辆车,让自己的母亲别多管,还是帮忙洗碗而不是只买花回家?答案往往是:依情况而定。由于缺乏具体细节,一些信息看起来过于模糊,因此人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讲故事依靠的就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能传达出难以逻辑归类的直觉、信念、信仰。在主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幻想。实际上,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事情多半都与其真实状态有偏差。问问一个人是否觉得婚姻美满

    你能够暂时接受情感的模糊不定后,就不要再用理性思维要求前后一致的标准来衡量讲故事的行为,因为人无完人,也就并没有完美的故事。放下追求完美的目的吧,只求新故事能有70%的有效率——故事的成败与太多不可控的变量有关。在一些情况下,讲故事时运用的技巧,例如“自信的”语调,可能会为故事增色,然而,也有可能疏远了你的听众。没有故事能够完全达到你的预期效果,感动所有你想感动的听众。对于那些仍在追求完美无缺的人来说,应该调整对故事的预期,一个故事能让70%的听众满意就好。有了70%这个目标,我就不再有太高的期望值,有利于

    我在讲故事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只会一道菜可成不了大厨经历了越多的冒险越容易成功,因为你会有更多的故事,这也意味着你更能容忍不完美。想象一个身价百万美元的棒球运动员:即便安打率达到0.300,还是意味着他们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会三振出局。降低对命中率的期待后,你就不会因为一个故事的失败而轻易放弃讲故事。和所有的反复测试一样,讲故事然后记录结果,决定要么继续讲这个故事,要么换个新故事讲。尽管好故事都有着某些相似元素,但集齐这些元素却并不一定能构成好故事。有些人用“配方”的方式讲故事,我有时也会这么做。我最喜欢的故事配方来源于讲故事老手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avis),他说一个好故事由三部分组成:旧规矩,中间的波折,新规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ri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