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对此积极关注,在中小学中开展实践,或许我们可以借鉴:
日本:借助学科渗透、家校合作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日本主要通过课堂教育与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
课堂教育主要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在音乐或者美术等学科中通过对于画作、旋律歌曲的赏析,体会其中作品中所蕴含的顽强生命力。体验活动包括开展“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触摸自然科学计划”等,以此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除此之外,日本生命教育是在政府指导下,统筹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方力量进行的。日本的家长教师协会每年举行一次大型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小型会议,通过联动三方力量来辅之以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
美国:渗透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意义
20世纪60年代开始,死亡教育逐渐成为美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美国死亡教育实践形式之一是与其他课程相互进行渗透,以美国华盛顿州埃姆克劳高中(Enumclaw High School)为例,自1973年开始,学校便在心理学课程中设置了死亡教育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葬礼、死亡和埋葬的法律、衰老、自杀、安乐死、遗嘱、器官移植、墓地等主题,还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其他问题,如堕胎、死刑、艾滋病和战争也包括其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和感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以及有关死亡和埋葬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关于悲伤的、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并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处理由死亡带来的许多不同类型的的损失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死亡教育有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等。此外,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们的亲身体验,例如教师会利用课堂宠物来帮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生命,当课堂宠物死亡时,学生们可以握住、触摸和感受手中的宠物。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到殡仪馆参观火葬的过程、组织学生到墓地参观丧礼的过程等。这种身临其境感是教科书或者死亡教育意义的电影无法做到的。
英国:将死亡教育纳入课程进行普及
20世纪末,英国开始提倡生命教育,制定了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的生命教育的凝聚力,是一种全人培育和关怀的教育模式。它在中小学校中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公民教育为主,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为辅,构成两者相结合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学校必修课,包括主题讲座、生死现场模拟体验等;二是学科渗透——把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可作为选修课,每周开设1~2节,涉及暴力、吸毒、酗酒、核战争等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内容。
2002年,英国政府把死亡教育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并逐渐普及。一方面,中小学校会邀请殡葬行业和医护人员进入课堂,模拟真实情境,与学生近距离讨论死亡的原因以及在面临死亡情况下应如何面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珍惜生命,同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各大学也纷纷设置与“死亡观”相关的课程,如威尔斯大学与哲学研究所和神学、宗教研究所合作开设了“死亡与永恒”的硕士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