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儒家的传人,儒家的发展者,那么粗糙的观看孟子的一生,有哪些重要节点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三个。第1个是孟子到稷下学宫,第2个是孟子周游列国,第3个是晚年孟子著书。这只是孟子人生中最最主要的三个节点,要说其他,当然可以无限制的加下去。
孟子早年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启蒙,他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正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讲的那样。在孟子22岁的时候,他游学鲁国,在那里,他深受子思门人的影响,并且首次接触到了儒家文化。
之后孟子到了稷下学宫。如果说在这之前是孟子在做好自己,将自己立起来,也就是立己的话,那么在这之后就是孟子在达人,并且稷下学宫也是孟子达人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当时战国时代,已经不再是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春秋时代好歹还有一个礼乐的外来形式,但等到了战国,就连外在的形式,都已经没有了。而这个时候齐王竟然招来孟子助他治国,这对于信封儒家的孟子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不过就算得到了齐王的赏识,孟子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道路还是不顺。如果在稷下学宫一路顺风,那么孟子也就不会走上周游列国的路。周游列国一方面说明孟子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受阻,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孟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孟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非常的好辩,我们可以把这点与孔子对。因为孔子与孟子其实是非常相似的,在时间上他们只差了100来年,在地理位置上,他们又是同乡。
之所以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并没有非常强硬的要求君王遵循自己的思想,而孟子有一点,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时代变了。在孔子所处的时代里,礼乐还有一个外在的形式,或者说有一些君王还是愿意尝试儒家思想的。但是到了孟子的时代,礼乐完全不在,没有君王愿意听从儒家的政治观念,这也导致了孟子更迫切的想要说服君王。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孔子的时代,并没有太多其他派别的思想。但是到了孟子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思想,数之不尽。如果孟子不去说出自己的观点,儒家很可能就会被埋没在历史潮流之中。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孟子想要迫切的把道,传下去。
孟子周游列国,但是还是没有成功。到了晚年,孟子已经深知自己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了,于是他开始的著书。其实儒家士大夫并不想要著书,但是当官场上没有他们的位置的时候,他们也都只能这样,让自己的思想流传下去。孔子是这样,孟子也是这样。
孟子这一生与孔子真的非常像。两者都用尽一生想要把自己心中的道传下去,但是两者到最后都没有成功。不过传道本身真的需要考虑结果吗?其实是不需要的,因为对于孔子和孟子来说,传道就是他们一生的使命。这样的使命只需要去追求,而不需要去考虑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会不会给自身带来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