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粗略的浏览了孟子的人生,并且选择了其中几个重要节点。那么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孟子对于人性的假说,并且看看除了孟子这种假说,还有哪些?
首先,主流的四种人性假设是: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有善有恶,人性本恶,人性本善,我们分别分析。
人性无善无恶
人性无善无恶,是吿子观点。告子说人性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为什么如今社会人性还会呈现出善和恶呢?其实在我们说人性无善无恶的时候,隐含着的就是人性本来无善无恶。而告子认为之所以人性会呈现出善恶,是后天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在恶的环境中长大,人性就是恶的,在善的环境中长大,人性就是善。也就是吿子,相信人性是由后天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告子人性无善无恶的观点称之为后天决定论,或者环境论。
人性有善有恶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是生来就决定的。一个人生来是善,他就是善的,而一个人生来是恶,他就是恶的。不管一个人后天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他生来的本性。相信这种观念的人相信本性是先天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人性有善有恶的观点称之为先天决定论,或者宿命论。
人性本恶
这是荀子的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应该通过教育学习来改变这一点。通过学习,让自身发出光亮,掩盖住本性的那个恶。不过就算光亮掩盖住了本性,人的本性还是恶的。所以一旦停止学习,一旦停止发出亮光,那么人性就又会回到恶的那一面。
人性本善
孟子与孔子一样,秉承这种观点。孟子认为人生来只有那颗仁心,一颗向善的仁心。之所以人们会在社会中会出现恶,是因为那颗向善的仁心,被麻木了。不过就算这样,人们最初的那颗仁心,还是亮着的。
这就是主流的四种人性假说,不过这四种假说中一定有某一种是对的,某一种是错的吗?假说就不应该分正确错误,因为毕竟他们只是假说,假说,都会有一个假设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又怎么能用逻辑证呢?不过假说却可以分可否自圆其说。也就是一个假说所提出的观点,能否解释世上的现象。我们从这个角度再来分析这些观点,就会发现有些观点是有矛盾的。
首先来看人性无善无恶,也就是相信环境能塑造人的本性。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指出反例,就是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做出杰出作为的人,比如孔子。孔子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不过孔子的本性却没有被这个环境所塑造,反而孔子想要恢复周礼,推行仁政。又比如如今的社会,环境肯定不能说是不好,但是社会上还是有作恶的人。这些难道都能说是被环境所左右的吗?
接下来是人性有善有恶,也就是先天决定论。先天决定论,相信人生下来的本性就已经被决定了,也就是相信本性是由本能层面,生物层面所决定的。不过善和恶真的是在本能层面所说的吗?不是,反而善和恶要到最高的层面,德性层面。正如孔子所说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站在德性的层面,才能去评判善和恶。这也是可以反对人性有善有恶的。
所以说假说不在于是否真实,而是是否可以自圆其说,不过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相信什么样的假说,认为什么样的假说更有道理。
其实我个人喜欢性本善论。我们每个人的人性都是善良的,但是这样的善良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显露出来的,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打磨。这也是作为一个学生的我,正在做的。
那么孟子针对不同于自己的人性假说,会给予怎样的反驳呢?孟子会如何基于自己的人性假说,提出治国方案呢?这些要等到后面的课程来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