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作者: 歌笙月 | 来源:发表于2017-11-25 22:40 被阅读47次

    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为了利益去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

    例子:《石壕吏》中的史和官府们,为了战争每天晚上在人们睡觉时出去捉人,使得家破人忙,妇人没了丈夫,没了孩子,没了家庭的支撑。妇人每天等着丈夫的信,等来的却是丈夫战死的消息。除了这个,还有《卖炭翁》中,老翁卖炭却被贪图小利的人抓了,赐了一张红菱,只能拉着炭走了。这种人往往会让老百姓百般怨恨。

    感悟:为了利益而去行动的人,一定不是君子,君子是以国家、百姓为本去做事,并且不求回报只求国泰民安,这种人会使百姓们敬仰、爱戴,并且对他产生信任,而往往小人最主要的是缺乏信任。

    图片发自简书APP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3d4d0c434385:然后石壕吏呢,是安史之乱时政府无限制的纳税。不考虑百姓征兵
      • 3d4d0c434385:卖炭翁是统治阶级的高官为了中饱私囊以廉价的布来换取珍贵的碳,压榨人民,使百姓怨声载道不考虑民生只注重利益
      • 5822c9981d82:其实文学本无对错,重在讨论,无论是对也好,错也好,不必去争一个你死我活,只要思考过了,就算有收获了。
        西土瓦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这是文学界的一句老话。但举例应该选最贴切的,否则考试时老师不给分,别人看了会误解。我想,还是想一下什么最贴切!
      • 西土瓦勇:石壕吏的例子似乎不正确
        硝烟未散士已罔:@西土瓦勇 何况杜甫抨击的并不是针对谁,他是说,整个官僚系统,都是人渣,原本制定的兵役法里面有过确定征兵方式,而官员却罔顾法律随意抓人
        硝烟未散士已罔:@西土瓦勇 这需要观察作者自己本人的写作角度,从作者的角度,他作为一个借宿客看到了官府抓壮丁的事实。当然先是为百姓申冤,而不是往后考虑到底是否与国家有利。
        西土瓦勇:@歌笙月 石壕吏中的官吏是否贪图小利去抓人,你如何考证?如果是上头的官员逼着去做呢?如果战争是要实现国家利益,又怎么理解利益?

      本文标题:《论语》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dh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