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67天《幼官 第八》第13~17段
原文阅读
旗物尚青,兵尚矛,刑则交寒害釱。器成不守,经不知;教习不著,发不意。经不知,故莫之能圉;发不意,故莫之能应。莫之能应,故全胜而无害;莫之能害,故必胜而无敌。四机不明,不过九日而游兵惊军;障塞不审,不过八日而外贼得间;由守不慎,不过七日而内有谗谋;诡禁不修,不过六日而窃盗者起;死亡不食,不过四日而军财在敌。
此居于图东方方外。
旗物尚赤,兵尚戟,刑则烧交疆郊。必明其一,必明其将,必明其政,必明其士。四者备,则以治击乱,以成击败。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危。至善不战,其次一之。大胜者,积众胜无非义者。焉可以为大胜?大胜,无不胜也。
此居于图南方方外。
旗物尚白,兵尚剑,刑则诏昧断绝。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为诈不敢乡。两者备施,动静有功。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能伤也。
此居于图西方方外。
旗物尚黑,兵尚胁盾,刑则游仰灌流。察数而知治,审器而识胜,明谋而适胜,通德而天下定。定宗庙,育男女,官四分,则可以立威行德,制法仪,出号令。至善之为兵也,非地是求也,罚人是君也。立义而加之以胜,至威而实之以德,守之而后修,胜心焚海内。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从。立为六千里之侯,则大人从;使国君得其治,则人君从。会请命于天,地知气和,则生物从。
计缓急之事,则危危而无难;明于器械之利,则涉难而不变。察于先后之理,则兵出而不困。通于出入之度,则深入而不危。审于动静之务,则功得而无害也。著于取与之分,则得地而不执。慎于号令之官,则举事而有功。
此居于图北方方外。
字词注释
[1]尚青:崇尚青色。阴阳五行中东方属木,故其旗色青。
[2]兵尚矛:兵器用长矛。
[3]寒:通“干”。栏杆。在此指木枷。害釱:即“辖钛”。施加在脚上的镣铐刑具。
[4]不守:不墨守成规。即制战争之器不拘成法的意思。
[5]不著:不固执。即教习战士采取灵活方式。
[6]发不意:发兵攻伐敌人让其意料不到。
[7]圉:阻挡,抵挡。
[8]四机:指上文所述不守、不知、不著、不意四种失察之举。一说指下文所述敌情、敌政、敌将、敌士四种兵机之要。
[9]游兵惊军:使军心游离、惊恐。
[10]障塞:指防御工事和防守要道。
[11]得间:即外贼得到机会的意思。间,缝隙,空隙。
[12]由守:俞樾说:“由”疑“申”字之误。申守,多重防守。申,重。
[13]诡禁:指防范欺诈行为的禁令。修:整顿。
[14]死亡不食:王引之云:“亡”盖“士”之讹。死士,敢死之士也。食,犹飨也。“死士不食”,即吝于财用,而不奉养或犒赏敢死之勇士。一说指对军中死者不供享食,即不安葬祭祀死者。食,供食。
[15]军财在敌:军队财物将落入敌人之手。
[16]尚赤:崇尚赤色。阴阳五行说南方属火,故旗帜尚赤。
[17]戟(jǐ):古代兵器,形制与戈相似,比戈多一个可以刺杀的矛头,是戈和矛的结合。
[18]烧交疆郊:意思是罚那些有罪者在烈日下干沉重的工作。一说“疆郊”也是火烧,因而“烧交疆郊”是四种夏日用的火刑。交,“烄”字之借,火烧的意思。疆郊,郊,为“”之借。疆即瘠薄难治的土地。
[19]一:号令不二的意思。
[20]四者备:即前文所述:号令统一、明将、明政、明士四种用兵机要。
[21]不战:不战而胜。
[22]一之:指一战而胜。
[23]无非义者:没有不义之战。
[24]此居于图南方方外:尹注曰:“此南图之副也。”
[25]尚白:崇尚白色。阴阳五行说西方属金,故旗帜崇尚白色。
[26]剑:古代兵器,双刃有短柄。战国时流行。
[27]诏昧断绝:皆指刀剑断斩之刑。诏,通“钊”。昧,割也。
[28]端:端绪,开头。
[29]穷:穷尽,结尾。
[30]为诈:伪诈。为,与“伪”古通用。乡:通“向”。相向。
[31]两者:指道与德。
[32]蓄:培养。
[33]偕:同谐,和谐。
[34]悉:完全,竭尽。以:而。
[35]此居于图西方方外:尹注曰:“此西图之副也。”
[36]尚黑:崇尚黑色。阴阳五行说北方属水,故旗帜崇尚黑色。
[37]胁盾:放在腰间的一种盾。
[38]游仰灌流:指溺水、沉潭之类的水中之刑。仰,即以水灌鼻之刑。冬季在五行中属水,故刑罚用水。
[39]适胜:王念孙云:“适胜”当为“胜适”。适,即“敌”字也。适胜,指战胜敌军。一说谓适胜,即往胜,通向胜利。
[40]育男女:繁育子女。
[41]官四分:按春夏秋冬四季设立官职。
[42]法仪:法度。
[43]非地是求:即“非求地”。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土地。
[44]罚人是君:伐其民、正其君的意思。罚,通“伐”。是,正。
[45]至威:树立权威。
[46]守之而后修:言以文守之,胜乃完备也。郭沫若云:“修”当为“备”字之误也。
[47]心焚:言能守仁义威德而后举兵胜敌,则必服海内,如在樊篱之中也。猪饲彦博云:“心焚”当作“必樊”。樊,通“藩”。
[48]民人:即民众、人民。
[49]大人:指天子身边的三公、四辅,即谓大臣。
[50]国君:指诸侯各国的君主。
[51]地知气和:此句是说天地气连接则和畅。知,接,连接。
[52]生物:指万物。从:从之。
[53]危危:指极度危险。缓急之事,皆有可危之理,故曰危危。
[54]兵出:指大兵出境。一本作“空兵”,意谓倾国之师。
[55]著:明。取与:指当取则取,当予则予。与,予。
[56]不执:不惶惧。俞樾云:“执”读为“慹”。《说文·心部》曰:“慹,悑也。”“悑”即今“怖”字。
[57]官:职事,职能。
[58]此居于图北方方外:尹注曰:“此北图之副也。”
译文参考
东方旗帜崇尚青色,兵器宜用长矛,刑具多用木枷脚铐之类木质。兵器装备不守旧,过境敌国可令敌人不能察觉;教练士兵方法灵活,进攻就可以出其不意。过境而敌人不能察觉,敌军就无法防御;发兵而出敌不意,敌人就无法应付。敌人无法应付,我军就能全胜而没有损失;敌人无法防御对抗,我军就能必胜而所向无敌。不了解上述用兵的四项机要,不出九天,军心就会涣散动摇;不注重加强防御工事和防守要道,不出八天,敌人就会趁隙而入;不严肃谨慎地加强戒备和防守,不出七天,离间的谗谋和奸计就会在内部出现;对于欺诈行为不加防范和整顿,不出六天,偷盗窃取之徒就会纷纷出现到处作乱;不供养敢死之士、又不犒赏勇于作战的将士,不出四天,我军的财物就要落入敌军之手。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东方方外(东图之副图)。
南方旗帜崇尚赤焰之色,兵器宜用戟,所用刑具多为烧、烄、疆、郊之类的火刑。两军交战之时,军中必须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号令统一,才能出战;出战前,必须掌握敌方军情,必须了解对方将帅的谋略,必须了解对方政局和形势,必须了解对方士兵的作战素质,才能克敌制胜,这四个方面能充分掌握了,就能做到用治军击乱军、用必胜之军击必败之军了。连续出征、多次作战,士卒就会疲劳,屡获战绩、多次取胜,君主就会骄傲;骄傲的国君驱使疲劳的士卒去作战,国家就面临危险了。最完美的军事行动,是不战而胜,其次是一战而能胜敌。所谓大胜,指的是积累多次胜利而没有非正义的战争。如何能做到为正义而取得大胜?无战不胜,即是大胜。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南方方外(南图之副图)。
西方属金,秋季的旗帜崇尚白色,兵器宜用刀剑,象征金属的锋利,所用刑具多是绍、昧、断、绝之类的金刑,即刀剑断斩之刑。事情发生时找不到它的开端,结束时没个煞尾。找不见开端就好比道,看不见尽头就好比德。道,不可估量;德,不可计算。无法度量,所以再众多的人也敢有所图谋;不可计算,所以伪诈就不敢出现。道和德两者双管齐下、兼而施之,无论动或静,都能各有其功,培养民众都要合于道和德的原则。培养以道百姓就和睦,培养以德百姓就团结。彼此和睦、团结一心就能使民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君臣上下都凝聚团结就能相互协调、尽心尽力,全国百姓的力量都能凝聚协调、万众一心,那就谁都不能来伤害了。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西方方外(西图之副图)。
北方旗帜崇尚黑色,兵器宜用置于腰间之胁盾,所用刑具乃游、仰、灌、流之类的水刑,即沉潭、溺水等水中之刑。考察事物的道理,就可以知晓治事之道;审查兵器装备的优劣,就能识别胜负原因;精通谋算计划,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懂得普施德泽、广行德政,就可以天下安定。能够安定宗庙、繁育儿女,并能按四季分设官职,各司其职,就可以逐步确立权威、制定法度、颁行号令了。最高明、最完善的用兵,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占领别国的土地,是为了惩罚、纠正不善的君民;而是树立正义,以战胜推行正义的力量;树立威严以推广文教德化,坚守这样的方向终会达致长治久安,也必定能进而征服四海、安定天下。民众认为有利的,就兴办;民众认为有害的,就消除;那么,各国的百姓都会由衷的服从。在六千里范围之内封立侯爵,则各诸侯国的大臣就会服从。保障各诸侯国君主治理其内部人民的权限、并促使其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那么,各国的君主就会服从。祭祀上天,祈求除病消灾、天地之气相和、物足地润、风调雨顺,那么,普天之下的一切生物也都会顺从了。
筹划处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即使遇到极度危险的事情,也不至于陷于灾难境地;了解器械的利用,进入险境也不会有大的灾变。明察先后的道理,大兵出境也不会陷入困局。精通出入敌阵的法度,即使深入敌国之境也不会陷入绝境。懂得动静的法则,便会取得成功而避免危害。明确当取、当予的关系和界限,即使占领别国、夺得了土地,也没有忧惧和祸患。严肃慎重地对待发号施令,一旦要有所行动,举事便能建立功业、达到预期成效。
此段文字居于“玄宫图”之北方方外(北图之副图)。
核心内容解读
这部分内容继续阐述关于军事和国防的战略思想、战术方法和致胜原则,以及相应的君主施政纲领等内容。《幼官 第八》篇前文“本图”部分根据五行之说,以季夏(中方)、春(东方)、夏(南方)、秋(西方)、冬(北方)为序,阐述君主日常调养事宜及应行政事,强调处虚守静、顺应自然的养生、治政原则;此处的“副图”部分,仍沿相同的四季顺序依据五行之理,阐明军阵中的中、东、南、西、北五方所用旗物、兵器、刑罚及用兵之道。
这里,重点注意一下这种古代中国的方色理论。中国传统方色理论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以五色配伍五方,具体做法即为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和中央黄色。这种方色理论的构建基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先民对于中国大地以中原黄土为中心所呈现的五方不同土色的自然地理现象的认知。因此,五方土色在构建以其为核心的方色理论的时候,同样经历了从色彩的自然属性向哲学属性的发展。
由于中国传统的时空关系表现为空间决定时间,因此,方位被赋予颜色也就意味着时间同样被赋予了颜色,东方属春,“旗物尚青”;南方属夏,“旗物尚赤”;西方属秋,“旗物尚白”;北方属冬,“旗物尚黑”;也是四方、四季类比四色。《尔雅·释天》说,一年四季有四种“气”,气的颜色分别为青、朱(赤)、白、玄(黑)。因此,形成东方青色主春、南方赤色主夏、西方白色主秋、北方黑色主冬、中央黄色配于季夏之末或季夏的配色关系。
色彩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色彩的哲学属性,中国古代先民在完成了对自然色彩认识的同时,也完成了色彩的哲学思辨。 这个空间方色体系一旦形成,古人便可以将一切文化要素纳入其中,使得凡与时空有关的事物同时也与颜色具有了关系,并可以方便地借助颜色加以表现。人们所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方色理论,成为传统时空制度、政治制度、祭祀制度、礼器制度以及相关宗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通过长沙楚帛书看中国古代时空观念
中国原始美学发生的路径之一是将对天体、自然、人类现象的宗教玄思同一定的“文化表象”联系起来。使后者成为前者的“表征”符号。长沙楚帛书对于时间、空间的哲学思索就走了这条道路。
帛书呈方形,四角画着树木。右上角之树颜色为青,与春天之神(秉司春)平行;青色象征着东方和春季。右下角之树颜色为赤,与夏天之神(司夏)平行,赤色象征着南方与夏季。左下角之树颜色为黄,与秋天之神(幺司秋)平行,黄色象征着西方与秋季。左上角之树颜色为黑,与冬天之神(司冬)平行,黑色象征着北方与冬季。
在这里,青赤黄黑四种颜色代表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显现了空间、时间与文化代码之间建立的一体化的美学类比。这就潜蕴了五行学思想的胚芽,也包含了中国时空美学意识的初型。
当然,楚帛书反映的四时、四方、四色的美学类比,在其他礼仪祀典的时空图式里也有相近的显现。
《墨子·贵义》中,墨子与齐日者对答说:“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以四种“龙色”配比东南西北。
《仪礼·觐礼》介绍诸侯觐见天子要建坛,坛上放有四尺见方的“方明”。“方明”(木制)按四方设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周礼·考工记》讲到画缋之事,也要求四方配置四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周礼·大宗伯》记述用玉祭天时应注意,东方用青圭,南方用赤璋,西方用白琥,北方用玄璜,同样是四方与四色“联袂”。《史记·乐书》有四季祀祠的仪式歌,春天歌《青阳》,夏天歌《朱明》,秋天歌《西暤》,冬天歌《玄冥》。
叶舒宪先生以为,四季祀歌,歌的是四季的太阳,“春天的太阳……为东方的象征,配以新生命之色‘青’,称为青阳;夏天的太阳……为南方的象征,配以燃烧之色‘赤’,称为朱明;秋天的太阳……为西方的象征,配以素色‘白’,称之‘西颢’或‘西暤’;冬天的太阳……为北方的象征,配以黑色,称之‘玄冥’。”这表明“原始人往往用具体的颜色来象征抽象的时间与空间。”叶先生讲的“具体象征抽象”,已经逼近了史前神话思维中的时空美学的本质。
所有这些都和楚帛书四色、四方、四季的美学类比大体相近。事实表明,五色配伍五方的观念不仅来源于五方地理的颜色,而且这种理论在战国时代就已相当完善了。
这也说明天中国原始文化与巫人思维对时、空问题的理解采用了一种艺术比照的感性把握,那个时代人们对时空的表达已进入用“文化表象”去类比喻譬的方式,中国人的时空观念一开始就和美学观照、象征表现贴靠在一起了。
参考资料
《人类学美学研究》,王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冯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