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九月先秦史。在9月28天的学习中,首先捋清历史发展脉搏,弄清朝代更迭过程;其次,重温重大历史事件、探寻历史故事。
———————————————————
01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是指东周的后半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时止。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标志战国时代的结束。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争战,民不聊生。初期,晋国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占据中原地区。齐、燕发展为东方和北方大国,越国衰落被楚国所灭,此时秦国成为西方大国。
02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这就是当时的七个大国。这七国连年进行兼并战争,战火不断,史称“战国七雄”。
七雄各统领疆域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 部,四川中东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战国概述
战囯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从春秋时代初期的140多家诸侯,经过360多年的争战,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20余家。其中以西嬴姓秦国,东姜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形成了史称“战国七雄”之说。
据统计,从公元前475战国时期始,至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的255年中,有大小战争230余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这一时期,世袭制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而一些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而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
由于铁器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农业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国相继推出了变法革新,以巩固国家政权。
各诸侯从纷争到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治国政策,打破了只有周文化一支独尊的局面,各地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趋势。
在文字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各国之间彼此文书往来不受太大的影响。
学术思想
战国时代的散文创作十分兴盛,有各种历史散文,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值得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和著作。如庄子的散文、韩非子的寓言、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儒家学术、屈原的楚辞、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时,对楚辞的发展和创造,在骚体中变化出赋体,都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里的“诸子百家”,并非实指百家,主要是指除了儒家、道家以外,还有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商鞅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
他们代表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从本阶级或本集团利益出发,对宇宙、社会以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这样,在思想领域里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十分少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北京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通史》(上下册)傅乐成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