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在春天的时候能到平谷去赏桃花,这样的念头,在心里缠绕了好几年,只是因为交通不便、时间不凑巧、工作忙碌等等原因,都没能成行。没想到,择日不如撞日,机缘巧合,今天达成了夙愿。
“古时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医疗健康企业,组织了一个活动《赶一场桃花树下的古集》,内部包括踏春赏花、练摊、交流等活动。报了名之后,今天早上六点半,到达和平西桥地铁站,乘坐大巴出发平谷。主办方发车地点有三个,除了和平西桥,还有清华大学和北京服装学院。
车子驶入平谷的时候,道路两旁绵延远方的桃花就进入了眼帘。由于昨夜北京下了一场雨,所以经春雨洗刷过后的桃花,显得格外娇艳。而且我总结了一个规律,有些美景,还是胜在一个“人多势众”,比如玉渊潭的樱花、景山公园的牡丹哪一个不是在数量上取胜?到了平谷,这一眼看不到边的桃花花海,带给人的震撼,若非亲自感受,实在是用语言难以形容。
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金庸笔下的桃花岛,桃花带给人的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心中一个美丽而隐逸的世界。前一阵子,看到一种说法,让我心里很膈应,说什么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实际就是“黄泉村”,里面的村民实际上是“已故去”的人,桃木的“避邪”功能,他们不能回到现实世界,只是出现了“bug”,才有人穿越到里面,而后来的人想要再进去是不可能的了。这样的说法,让我很不舒服,总觉得自己心里圣洁的世界被别人玷污了,但是又想不到什么理由来进行驳斥。
就这样纠结了好几天,于是向一个朋友请教,他从两个角度加以驳斥,一是这种说法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理念中的对“彼岸世界”的描绘,不像佛教的西天极乐世界、基督教的天堂把身后的世界描绘得那么美;二是不符合陶渊明的创作心理,陶渊明作为一个田园诗人,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是一个有骨气,有极高文学修养的文人,所以,他以一个文人的视角去观照生活,用笔去表达内心的情怀,对美好田园的向往,“桃花源”就是理想和现实冲突中的一个产物。“黄泉村”那样的说法,就是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听了他的解释,我终于可以愉快地到桃花林里赏桃花了,哈哈!
就在我们忙于拍照的时候,桃树底下,各个小摊铺都张罗开了,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无不凝结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摊主,有些是创业者,有些是大学的学生。“古时候”的工作人员,还都穿上了古装,为大家服务。除了创意类的商品,隔着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些赶集的人,就跟春节庙会的样子很像,也是买一些吃的玩的,卖一些土特产。
到午饭时候,工作人员把定好的盒饭派发下去,大家就在桃花树下用餐,风起时,桃花的花瓣还飘落到饭菜里,路过的人看到一些穿着古装的人在吃盒饭,还说,这些肯定是剧组的在拍戏……
玩累了,购物的也都挑选到了心仪的物品,我们的活动也就接近尾声了。回去的大巴车上,频频向两旁的桃花林眺望,只想把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