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难得空闲时间,我和老公决定中午不在家做饭了,出去换换口味,也趁机让自己放松一下,再去看场电影。早上起来,我们l在讨论选哪个餐馆吃饭的问题上,暴露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给了我一些启发。事情是这样的:
早上起来,老公提议说,咱们去吃灌汤包子吧。我一听,觉得正和我意,就说:好啊,好久没去了。于是我们在吃什么上达成了一致。要是以前,我们为吃什么经常说不到一起。今天达成了一致,可是在哪个店吃呢?老公说去家门口的那个清真的牛羊肉灌汤包,他认为味道鲜美,口感独特。虽然环境简陋,可好吃啊。我呢,觉得他们家包子的口味一般,有时包子破皮漏汤的,质量下降了。而且包子店的环境和服务有点简陋。我建议去吃另外一家连锁的灌汤包店。花样多,服务热情,环境宽敞明亮。最后当然又是老公让步,我们去了那个连锁的汤包店。
回来的路上,我就想,其实我和老公在看待事物的角度上是不同的。吃饭到底是吃什么?是注重口味还是环境?试着分析一下。
比如说,前一家店的产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了,可它符合我老公的需求。我们两人一个注重的是美食,口感,一个注重的是环境,综合服务。前一个店,以前都是一些老员工,后来大部分都退休了,或跳槽了,换人比较频繁,新来的人包包子的技术不熟练,包子经常破皮漏汤。老板似乎也不太重视管理,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模式,点餐端饭都是顾客自己动手,桌椅板凳都比较陈旧油腻,就餐环境一直也没有大的改变。
后面这个汤包店也是本地的一个品牌店,不是清真的,在中心广场的综合体里。环境整洁,宽敞明亮,经营手法也一直在创新,引进了网络餐饮的经营模式,提前订餐,下单结账都很方便。服务热情,店面干净,厨房操作间也是公开透明的,能清晰地看到整个食品的操作过程。这个品牌已经开了10几家连锁店了。
这两个店都开了20多年,都有着自己的经营之道。前一个店,一直没有扩张,有200平米的门脸,位于居民区附近的街道上,灌汤包的口味多年不变,都是一些附近固定的客人,或是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而连锁店的菜品和食材种类比较多,灌汤包有4、5种,比如大肉的,虾肉的,牛肉的、杂菌的,每样菜品你闭着眼睛点,都很好吃。前一个店呢,包子就两种,菜品就是固定的几样。
我觉得这有点像人生的选择题,或是专业路线,或是综合素质,每种方式都能生存。
今天的这个小事也启发了我。我们两个人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对产品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口味是首要因素,我呢,认为口味环境和店里的综合服务都要考虑到。
设想如果今后我们在建立社群运营时,将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注重口味还是综合服务?同时,在吸纳社群成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认为都是熟人,一定就是价值观一致。要搞清他的真正需求。搞清他关注的是口味,还是环境?如果是口味,就不能给他推荐说环境好,如果他注重环境,就不能推荐说是口味地道。只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才能拉近客户,吸引客户、留住客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