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王金庄》读后07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浇地用水是种地最重要的事情。谚语是谚语,王金庄的梯田旱作,也是需要水的。
地里种的庄稼,离开水是无法发芽生长的。挑水上山,拉水上山不太现实,最大的可能就是,依据气候条件,在雨后栽瓜种豆。
王金庄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只能种一些杂粮。说是杂粮,也是现在所说的标准,管谷子、高粱、豆类等等叫杂粮。
如果放在以前,小米、土豆、红薯可以说是主粮。只是,后来社会发展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在归为杂粮、蔬菜。(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去问问老人,这是真事。红薯,就是晒干的薯干,是需要统计数据的。)
我们这里毕竟是产粮区,以小麦玉米为主。但是,总会有一些边边角角的土地。像谷子、高粱、大豆,以及一些其他的农作物都有种植。只不过,种的人家很少,有的很多年才偶尔见过。
水稻、谷子也就是小时候,见过村里有种植的人家。后来为了适应机械化耕种,同时也为了节省水,水稻就没有见过了。
尽管谷子、高粱耐旱。可是,收获却很累人,也不太适合机械化耕种,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了。
虽然大米白面是主食,玉米面也很受欢迎。只不过,玉米面里面多了大豆面。老人们很喜欢这种玉米面。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记得地里的排水渠总是种上大豆的。收获之后怎么处理,也很少问。也是偶然的时候,听老人说玉米面里面掺点豆面好吃。才知道,家里的大豆都磨面了。
这才想起来,每年爷爷都会从收获的玉米里面,专门挑长得最饱满、最好的玉米,单独存放。这些玉米是留给自己家人吃的,等过了冬天玉米差不多干了,这些玉米就手工脱粒,而不是和大仓的玉米一样用机器脱粒。
尽管没有吃过小米焖饭,却知道小米粥非常好喝。物以稀为贵,我们这里没有种谷子的人家,小米还是很贵的。现在的话,七八块钱一斤吧。
如果是玉米面,也就十几块钱的加工费。最值的就是,可以在磨玉米面的时候,留下一部分玉米渣,粗细都可以。玉米渣熬的粥,也非常香的,尤其是新收获,开春自然干燥的玉米最好了。
2024年03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