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王金庄》读后06
原创/似此星辰同昨日
王金庄的梯田旱作,不仅种类多,而且有悠久的历史。
种过地的朋友懂得,梯田看上去是一条条的,弯弯曲曲围着山包,看上去非常壮观。却不曾想过,这些地无法使用机械,是靠农民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开垦出来的。
可能受地形和土壤不是特别肥沃的影响,这些梯田非常的零散。一百五十多块地,居然只有不到三十亩地。
除了这些,还没算上八千多米的地堰。可以想象,为了一亩地,需要开垦五六十块荒地。这其中的艰辛,没有亲自干过农活的人,是理解不了的。
读到这的时候,虽然知道开垦出来的梯田的数量很少,却不知道会是这么少。从容小主记录中,南丫豁梯田157块,27.74亩,地堰长8366米。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已经和李老师核实过了。
毕竟自己也是农民,对土地数量还是知道一些的。我们这里是平原,说是良田千顷也不过分。
农民的习惯就是这样,根据自己本地的特点,把这些地分门别类,各有各的名字。什么长条地、老窑地,东北地、桃行地等等。
这些地都是大田,土地肥沃,适合机械化耕种。只是听过老人说过,拔麦子,用镰刀收割小麦。
自己长大以后,基本上大田里都是,机器播种、打药、收获。个人能干的活,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浇水、施肥、除草,这些很轻松的活。
从容小主在书里写到,南丫豁还有61块荒地,大约12.66亩,地堰4196米。
这些数据看似很多,但是,能够用来种庄稼的,真的很少。哪怕我们村南口,随便一块被马路隔开的土地,就不止这么些。
尽管我们这里的土地很多,也是看上去很多,分到了各家各户,却没有太多的地。王金庄还可以去开垦一些荒地,我们这里却没有什么荒地可以开垦。
也有人开垦过一些河滩地,却总是被淹没。慢慢的那些河滩地,也就没有人种了。更多的是一点点儿的,挤占两块地之间的排水渠。
当然,有快乐也有烦恼,与其说是烦恼也是幸福的烦恼。我们这里,大田基本上种植小麦、玉米。但是,自留地种什么,却是五花八门的。
自从打了深水井,自留地浇地,成了最烦人的事情。换号的、加塞的,拖着不浇地的,真是什么情况都有。
在我的记忆当中,自留地浇地从来都是一团乱麻,没有理清楚过。
2024年03月
——星辰相伴,自由随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