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因身体不适去看中医,接诊我的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女性主任医师。看医院墙上挂的医生简介,这位年轻的女大夫毕业于国内某著名中医药大学,学历为硕士。我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吃了她开的两副中药,感觉病情略有好转,接着又去找她看了一次。第二次再吃她开的中药时,感觉非常难受,于是只能中断服药,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身体竟然自然痊愈了。我最终也搞不清楚身体痊愈到底是中药的作用、心理暗示的作用还是身体痊愈的自然本能再起作用,内心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正如很多国人一样,笔者因头疼脑热等大小疾病亦看过不少中医,吃了诸多中药,感觉中医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基于中医的主观先验理论科学(如果这也是一种科学的话),其实我内心对中医一直持怀疑态度,由此联想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医的理论、经验和做法,也许值得企业经营管理者镜鉴而非借鉴。
其一,不要以主观经验代替客观验证
众所周知,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针对某一个具体病人,中医大夫可能就会根据询问病人主观感受、号脉、观察舌苔、体态,查看病痛部位等,迅速开具一副由多种中草药成分组成的药方。相对于西医必须借助各种医疗器械及参照具体病理、生化指标的诊病手段,显然中医的诊疗方式带有浓厚的主观经验色彩,甚至同一个病人面对诸多中医大夫,可能他们判断的病症及所开具的药方却各有千秋。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最终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位大夫才好。
中医除了诊疗阶段的主观经验色彩,治疗阶段同样充满了主观经验判断。由于中草药药方化学成分极端复杂,再加上中医先验理论体系支撑,几乎所有的所谓中医验方都不可能像西药那样开展双盲对照试验,以科学方式充分验证病人病情变化到底是源于“安慰剂效应”(也就是俗称的心理暗示作用)、还是药物本身的疗效、抑或是病人的特殊体质刚好与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个体差异,更无法清晰判断药物进入人体内所产生的复杂生化反应及产生的诸多副作用等。可以说,中医从诊疗、用药到病人康复抑或病情加重,一切都是要靠人为主观经验判断,一切都充满了纷繁复杂的偶然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这一点联系到企业经营管理,即启发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面临生产、管理、质量、研发、销售等一系列复杂现实状况时,要谨慎采取主观经验判断的工作方法论,而是要清醒认识到所有工作方法论、想法判断、手段工具等投入使用时必须基于客观验证的极端重要性。
当我们凭借主观经验解决了某项工作难题,但又无法把自身经验进行重复验证或总结提炼、优化迭代为流程改善、标准方法时,那么我们的做法其实也就跟中医诊病差不多,充满了主观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基于外部客观现实的复杂动态变化,下次再遇到类此状况或更加复杂的状况时,我们基于主观经验的做法未必会再次取得成功。
而当我们清醒意识到,自己脑海中的所有主观经验、想法和判断其实都是自己应对外部复杂客观现实变化的“假设”时,我们就会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对自己的工作想法、观念、判断等进行主动科学验证。通过“假设——验证——修正——再验证”的无限正向循环,我们才会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犯主观经验主义错误,而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验证方法论,步步为营把工作干好,扎扎实实把主观经验总结提炼、去粗取精、优化迭代为科学工作流程、标准工作方法等,并且这个优化过程是永无止境、持续迭代的。
其二,不要以特殊个体代替组织整体
几乎所有相信中医、甚至信仰中医的人士,他们都无意识地更加相信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医老大夫,而非刚从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高学历年轻人。老大夫相对年轻大夫,见多识广、主观经验更加丰富,其医术经过无数患者的亲身检验和漫长时间考验,似乎更加令人放心;但所有这一切都并不必然得出老中医所开药方一定会令新患者康复的新结论。
基于中医先验理论及实际诊疗工作的偶然性、随机性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到底是老中医的医术高明、还是他一直运气好,抑或患者本身的心理暗示作用强大,才导致患者康复的,从根本上来说都无从判断;但有一点可相当明确,那就是一位医术高超、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极有可能凌驾于医院等组织机构之上;老中医在哪里坐堂,哪里就有患者跟来。
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组织对个别核心员工、业务精英、或明星员工的过分倚重,都有可能给企业组织带来未可预料的巨大风险。当企业组织、业务单元或项目团队对某核心员工的业务能力过分倚重时,一旦发生变故,比如核心员工离职、升迁或因故暂时离开岗位等,都会给正常工作开展造成严重影响。而当我们通过组织学习、流程优化、业务培训等,尽可能把核心员工、业务精英的先进工作方式方法,提炼总结、优化融入组织制度流程、知识培训、工具方法,化为组织形态、制度形态、知识管理形态的无形财富,可供组织员工进行标准化学习、标准化操作时,组织对特殊个体过度倚重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将大为降低。这样不论是谁离开,或者发生未可预料的人事变动,项目团队、业务单元、组织整体仍然能够正常高效运转。
其三,不要以完美理论代替复杂现实
稍微了解点中医理论的人都会惊叹于其理论体系的博大精深、封闭规整、自成一体又变化万千,似乎任何病患、任何症状都能在该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和理论解释,由此也就能够基于理论支撑来“对症下药”。但真的是这样吗?
众所周知,客观现实是极端复杂并时刻动态变化的,再完美的理论都无法完全涵盖客观现实;因此可以说所有理论都只能解释部分现实,只能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另外,我们面对客观现实,永远是先有现实,后有基于对现实的认识、改造、反思、总结基础上产生的理论;理论在指导现实实践中再不断得到修正和检验,这个过程永远循环相生、持续优化才符合科学精神。但实际上中医理论不是这样的,它永远是自成一体、封闭规整、先验正确,永远高悬于复杂动态现实之上,永远是用先验理论去“固化”现实、去“注解”现实,而非用现实去验证理论、用现实反馈去修正理论,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此“绝对真理”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有效性。
这一点联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再高大上的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等都无法完全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现实,更无法充分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复杂动态现状。所有理论、制度、流程、文化等,其存在的很大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在面对动态变化的客观现实时不断追求确定性、可预测性和安全感的内在深层心理动因;但实际上我们要明白,外部客观现实变化并不以我们的心理感受为转移的。
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时刻动态变化,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组织现阶段所适用的理论、制度、流程、文化等并非能永远适用下去,并非能够始终指导我们按照这套理论框架来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当有一天我们发现之前总结提炼、信奉遵循的理论框架已无法适应现实变化时,我们要有勇气实事求是接受现实,然后根据现实变化和实践检验不断修正、完善、优化我们的理论框架和工作方法论等,而绝对不能像中医先验理论体系那样以“绝对真理”的心理姿态抱残守缺还不自知、不自觉。
当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不再以主观经验代替客观验证,不再以特殊个体代替组织整体,不再以完美理论代替复杂现实,而是基于对复杂动态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洞察,实事求是开展各项工作,根据实践经验实事求是修正企业发展战略、制度流程、组织文化,并且不断进行持续迭代优化、螺旋式循环验证时,我们的企业才能在动态变化的市场风浪中稳步前行、科学可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