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539090/60dd1b2f599fea60.jpeg)
早起送儿子上学,他看到枝头的白花,惊叹到这花都开了,每天早起晚归都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这真是遍寻春天皆不见,却在枝头己十分,只是因为没有留意,两天不见就像换了天地一样。
又到周五读书会时间,我们如约到来,已经很稳定的人数,也有着稳定的程序进展。当然,也正如寒冬乍退,春上枝头,季节的转变没有那么明显,但转眼换了世界却只在那一夜之间。
朋友在周三周四出差,只是为了周五能够在长春参加一期读书会,这让我非常感动。大家已经从开始的有意无意地参与转变为积极参与,并为之做足准备了。
今天我们依然是读雪漠老师《世界是心的倒影》之《信仰与现实本无冲突》,已经到了附录部分,很快就会结束这本书,大家的一致想法就是不要着急,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养成读书的习惯,在一起共读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引导。
正是因为大家有了那种对读书的向往,才会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共读产生了内心中的向往。信仰并不是独立于生活存在之外的一种东西,而是通过读书有了一种向往,向往比自己更加伟大、更加高尚的存在,并且对这种存在有一种敬畏,并生起向它学习的心。所以说,不能把信仰的对象当成朋友,因为我们不会用所有的生命与灵魂,去向往一个朋友的境界,我们只会欣赏他,赞叹他,但不会想要变成他,这也就无法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无法让自己受益。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博大的世界,并有了一种更高的认知,这种认知超越了原有的认知,并在这种熏陶下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状态,以前斤斤计较的事情,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以前没有留意的东西,却有着无穷的魅力。比如,以前不怎么读书,觉得每天上班挣钱,刷屏游戏,喝个小酒聊聊天,很惬意自在。现在却觉得有些无聊,不如读读书,与那些智者进行深层的对话,然后,一个个新的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我们自己的视野也就突破了,回看的时候,才觉得自己不过是坐井观天而已,却觉得看到的天空是那么的大。
当信仰成为生命的底色,生活中的一切就成为信仰的养料,现实中的行为就是在诠释着自己对信仰追求的深浅度。当行为成为信仰本身,自己也就成了信仰精神的代表,那也就无所谓信仰不信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