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故事胜过一堆大道理

作者: 慢慢学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1-07-23 17:59 被阅读0次

同样是讲述一件事,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和用故事的表达方式哪一种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显然是故事。听故事能满足人类猎奇的心理,一个好故事更容易吸引受众。

有的人会觉得,只通过声音,没有图画和文字辅助,要表达清楚故事内容很难。其实,讲故事在人类历史传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津津乐道、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人类在讲故事方面可谓经验丰富、潜力巨大。

那么如何在广播新闻中讲好故事,让听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完有所获,结合武传艺老师的课程总结为四点。

第一关联。听众愿意听什么样的内容?好听?有用?用户只愿意听与他们有关联的内容。哪怕窗外战火纷飞,只要跟听众没有直接的关系,他都可能充耳不闻。

广播新闻工作者不是信息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信息触达用户的桥梁。通过对信息加工、转化、再创造,把信息变为受众想听的内容,同时要让听众理解信息传播的动机和目标,即明白信息的价值在哪里,愿意收听并有所收获。如果是新闻采访,主持人和记者就要和听众统一战线,帮助听众收集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同时要明确的告诉受众听完这个内容后有什么用。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明确为了谁的问题是讲好新闻故事的第一步。

第二细节。细节是最能打动人的,有时候长篇大论的阐述不如一个感人的故事和一个恰当的比喻。在素材收集时我们需要勇敢的前行,做加法多占有素材,而选取素材时就需要温柔的停步,做减法选择最能凸显主题、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容。“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信息供应存在尖锐的矛盾,能否在黄金8分钟之内根据受众的特点把信息转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受众心甘情愿、轻轻松松的接收到信息,并且能记住、还有与他人分享的冲动,这样的新闻就成功了。

哪样的细节容易抓住人心,就是比受众当前的认知略高一筹。不能超出受众认知太多,否则受众听不懂、不愿听了,内容再精彩也没有用。也不能是受众都懂的内容,这样他们就会失去新鲜感而拒绝继续听。基于受众熟悉的内容,再延伸一些他们不懂的内容,不排斥又有所期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样的细节才能让受众有获得感。

第三真实。话说一个节目需要有黄河水的背景声,音效库里水声,随时可以调用。但是为了给听众呈现真实的黄河水声,一个老媒体人蹲在黄河边采集了一整天,体现了一个媒体人对新闻真实性的敬畏与尊重。

老师在课上多次提到真实二字,新闻是历史的第一手草稿,可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做新闻宣传,既然占用了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就应该对受众负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受众呈现真实的内容。这其实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

假的内容怎么编造也真不了,演员演技再高也只是“像”而非“是”,身临其境的人说出来的话、展现的行为都是不一样的,体现的是人性,而这正是新闻报道中最鲜活最能体现价值的部分。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主播体验高原生活的纪实音频,风声、雨声、喘气声、脚步声、旗帜飘扬声都是真切的,让我们远在千里之外的课堂也能感同身受,并体悟到高原生活的不容易。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贴近一线,走进现场,把最真实的画面、声音和体验呈现给听众。

第四独特。突发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热点,不报道是不作为,随大流报道是不动脑。如何根据自己媒体的调性,找到与众不同但又能吸引受众的角度体现了新闻宣传的功力。

这几天河南汛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各大媒体,官媒、自媒都在追踪报道,这绝对是当下的热点。但如果各家媒体报道角度都千篇一律,内容很有可能就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就这个热点,目前媒体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宣传呢?新华每日电讯发布的是气象局对暴雨数据的解读。中央广播网从专家访问的角度回应民众对城市内涝的质疑。南方周末从受灾人物故事的角度还原洪水现场。北京日报从传递温情的角度集中展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行动。果壳网从暴雨过后传染病防范角度给民众提供有益的建议。某大V号从疏导民众对突发事件的情绪的角度进行了评论。

信息社会不缺乏热点,只是热点来了你能否找准角度引起关注,差异化才能在同题材宣传中脱颖而出。正如那句话,当你觉得这个选题难做的时候,就是受众最愿意、最期待的内容,而你觉得这个选题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时候,就是受众看腻了,不愿看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好故事胜过一堆大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sp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