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平时我们口中所说的好朋友都是以气味相投为前提的呢?他们的认知、见识、兴趣爱好、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都是如此的一致。
比如:在两个人谈话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极其容易达到共鸣,并且对对方所说的话持有深信不疑的态度。
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来,你就会很容易的走向极端的判断和极端的认知呢?
那么,这样的盲目跟从他人的行为,到底是出自于什么样的心理动机呢?
在《盲目心理学》一书中,作者〔美〕玛格丽特•赫夫南就给读者解释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与他人内心的共鸣,具体表现为,因为他们与我们的行为举止非常的相似。
当你在获取某些方面的资讯和信息,对某个人的认知深信不疑时,就很容易产生随波逐流的想法,因此会促使你看不到随后给自己带来的问题,以及团队决策背后的弊端。
这样的一种现象,作者认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同化了,可是,如果我们不能被同化,社会又无法正常的运转。
而从众行为最大的危害是归属感让我们对危险视而不见,而且还会鼓励我们冒更大的风险。
书中给我讲述了几个从众心理的危害:
首先是从众心理的自愿行为,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隐蔽性。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谁是领导就听谁的,并且促使下属完全是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做事,毫无怨言的执行,也不会有任何的异议。
其次是小团队带来的归属感,让人丧失了自我的判断力。
在这样的团队归属感的影响下,即便有人想通过独立自主去完成一些事情,他们也会被所有人排斥在外。
这样的从众强制性行为,会让我们的工作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就像被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工作上的弊端。
所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即便能够得到所谓的高薪,但是人的内在是得不到成长的,从而会产生对工作更多的抱怨和不满。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给读者讲述了人们在爱情、以及婚姻中,为什么会产生盲从的心理状态。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这种感觉良好的关系里,让自己得到充足的心理安慰。
所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位,能促使我们内心安定的人。对方的熟悉感和舒适感,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是无法被替代的。
当我们爱上某个人时,我们会把对方的优点放大,反而忽略了对方的缺点,甚至是被迫自己去幻想彼此最美好的一面。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依赖于对方,促使自己对伴侣的伤害行为视而不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盲目心理学的其他知识,我在此建议你可以看一看这一本书,说不定你会从中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