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对基层员工的公开讲话,下午上班读了一遍,回到宿舍又读了一遍,我还在琢磨里面的内容。第一个问题,分清本职工作和非本职工作。
我不管别人的工作是怎样的,我只管我的工作,搞清楚我的本质工作是怎样的。公司有很多部门,总经办、财务部、照排部、研编部、网络部、发行部。我是研编部的,我不负责人事招聘,也不负责工资核对,订单跟踪,也不负责招揽客户发行书本。我是搞研编的,研究和编校的。这是什么工作呢?
我得借住招聘信息才能理清这件事。招聘信息上,第一条,原稿和完稿之间的稿件校对、审核与加工整理。啥意思?原稿是刚写出来的稿件,完稿是编校完成的稿件。从原稿到完稿中间要经历很多过程,写原稿→打印原稿→一校→核红→过黑码→打印一校→二校→核红→过黑码→三校→核红→过黑码→出版社→再校对。写原稿分为很多环节,选题、找资料、组稿。打印原稿也分很多环节,要和照排部的人打交道,他们要进行排版,编辑不排版,照排部排版。中间要打交道。出版社也不是公司的,这个也要再打交道。我现在只对核红、编校有些认识,对其他的一无所知,全是从同事那里听来的。自己没有完整走过一个全程,没有成功的项目。啥是加工整理呀?是组稿吗?我不知道。
第二条,透彻理解稿件,保证内容、版式、格式、文字、逻辑的正确。啥是透彻理解稿件呀?就是读懂这本书的内容,读懂一本书就是透彻理解稿件,你不读懂这本书,你怎么去校对啊?你怎么知道逻辑有问题?怎么知道前后不一致?怎么知道内容是正确的呢?你读教育学,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错认为布鲁纳,肯定不算是理解。我总结的同类对比原则。版式是什么?格式是什么?不知道。文字的正确是什么?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没有错字。一个是正确用词。我总结的,教材用语原则。逻辑的正确是什么?这个我还没思考过。有本汽车的书,时间轴有些问题,算不算逻辑问题?常见的逻辑问题,比如前后矛盾,思维跳跃等。这是我总结的前后一致原则。这个是最难的。对专业性要求非常之高,对阅读量要求非常之高。对理解能力要求非常之高。对知识容量要求非常之高。这是我的困难,还没想好怎样处理。小飞、小静大家都一样,先不着急,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三条与出版社沟通校稿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保证各环节质量达标。出版社是谁?怎么沟通?为什么要沟通?谁决定最终的定稿?编校的标准谁来制定?各环节是什么意思?有多少个环节?质量达标是什么意思?不达标谁负责?我不知道。我说我没有完整的案例,指的是这些问题我回答不了。这也是一个困难。
第四条,书稿校对完成后清点归档,编号入柜,以备查用。我已经看到公司的书柜了,有点儿小,书柜的数量对不起公司的规模。
这就是招聘上写的本职工作,任职资格要求1,相关专业本科以上。研究生优先。为什么研究生优先?我不服。我想知道,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差别在哪里。能够量化的差别。别扯什么学识、深度。
任职资格要求2,熟悉专业校对流程,了解相关编辑软件。有校对经验者优先。什么是专业校对流程呀?什么是相关编辑软件呀?什么是有校对经验呀?
任职资格要求3,良好的承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对文字敏感,工作细致耐心。承压能力,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周围不能有泄气桶,工作是一口气撑起来的气球,有人会拿针扎透气球,志气就算散了。我有经验,我周围的施针者,1,父母。2,室友。3,同事。每次我和父母讲工作,他们就没前途没前途,你工作不行不赚钱。他们只想让你考事业编,让你当老师。除了这两个工作外,其他都是没前途不赚钱的工作。没有任何理由,就这样认为的。反驳无效。室友会打开你的负面情绪,因为没啥可聊的,只能找“新闻”,将工作中一个很小的负面情绪放大一百倍,很夸张的讲出来。积累久了会发现自己工作真累,实际上没那么累,是人为放大的。人为制造负面情绪。我每次离职,都离不开室友的“帮忙”。我不是胡乱的找原因,真的是这样,真的就是负面情绪放大器。同事会向你抱怨工作累工资低,奶茶店的主管天天背后给老板穿小鞋,其他同事也随声附和,如果有人说老板好话,就是思想“不正确”。骂老板,无论怎样骂都是对的,夸老板一定是错的。奶茶店就是这样的环境。这些压力都不是工作本身的压力,是外界一些无所谓的压力。一定要去排除掉这些无所谓的压力。
我想到的解决办法,对待父母室友,我坚持声称我没工作,我没工作。也不要和他们讨论工作的任何内容。只谈吃吃喝喝就行了。别谈自己的事情。工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情况,都不要谈,一句话也不要谈。如果问到了,谈到了,立马想到“我没工作。”结束话题。我没工作。
同事的负面情绪呢?少说少看少听。这两天都是我在向小飞讲负面情绪,我才是一个负面情绪的传播源。
团队合作精神?我没精力论述了。
对文字敏感?没精力论述了。
工作细致耐心?没精力论述了。
后面这三点,下次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