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习惯去迁就别人的人,因为经历告诉我只有这样自己才会被人需要和接纳。
不管是多么难的事情,一旦别人开了口自己就无法轻易地说出一个不字,即使自己有多不乐意有多不开心。
然后当别人夸你几句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被肯定了,在他们眼里自己一定是个很棒的人。
就是这种诡异的满足感一直支撑着我干这种蠢事。
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我的父母和我的家庭。
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站在客厅里被父母拿去和别人攀比,不好了就批评再加一句多向别人学习,好了也不会有多漂亮的话,反而会讲一个更优秀的某某,总之就是挫折教育。
我不是铁打的,我也会伤心难过,只想着下一次做的更好然后就能得到他们的夸奖了。
于是就像一只被驯化了的小兽,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要求。
我渐渐明白只有用这种取悦讨好的方式才有可能得到父母的一些正面回应。
习惯是可怕的,在学校里我也不自觉地这样做了。
因为成绩比较差,性格有些内向,我特别羡慕那些有很多朋友的同学。
为了融入到她们,我把自己放在了跟随者的角色,掩饰真实的自己,展示别人想要看到的自己,被看到了,被肯定了,就觉得好高兴。
我就这样把自己一步步变成了讨好者,否定自己的思想,无视自己的需求,让别人的需求在自己的世界里胡作非为。
直到我看到了一篇关于讨好型人格的文章,突然发现里面描述的好像自己。
仿佛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哭了好久好久。
才知道自己的人生被自己活成这种不可爱的样子。
我做了许多事情,情愿不情愿的,到最后却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我帮助别人,事情做好了,别人当时会不吝啬几句好听的话,事后就忘了。
事情没做好,自己期期艾艾不说,别人还会埋怨几句,并且在往后不断地被翻出来念叨。
以前没想那么多,只觉得这是别人的玩笑话,不要太在意。因为我总听见别人说,开不起玩笑的人就不要一起玩了。
那时候的念头很简单,为了合群,为了交朋友,这些牺牲我必须去做。时间久了我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更何况别人呢?
后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愈加变得会去讨好别人,甚至对于陌生人都是如此。
去店里买衣服,试了很多件,到最后结账的时候我犹豫了,因为这需要花我半个月的生活费。
我不想这么做,可是店员陪着我试了那么多衣服,来来回回取东西什么的也很麻烦。
我会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跟别人解释自己还是一个学生,这件衣服价格太贵了,还是不要了。
这时候店员还会热情地说可以打折,我就更尴尬地再解释一遍,打折也买不起。
说了一大堆话,最后还是拿出自己的生活费买下了,就因为这该死的不好意思。
现在想想,真的挺可怜那时候的自己。
连对一个店员说不的勇气都没有,那对着其他人该是什么样子?
作为讨好型人格的重度患者,我仔细分析了自身的原因。
第一,没有自信,自我认知不够清晰,从自己身上得不到自我价值感。
第二,太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一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会反射性地讨好别人。
第三,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随便谁都行,只要能够赞同自己就会忍不住去靠近。
当以上原因列出来之后,我就开始逐一攻克。
我努力去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把目光从别人移到自己身上,为了自己的开心而开心,为了自己的难过而难过。
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发展兴趣爱好的计划表,把学习以外的时间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占满。
这样一来就不会总想着别人如何如何了,最重要的学会了自己鼓励自己。
每当我练完了一页字或者画完了一幅画,不管效果如何,都会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打气。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我总是习惯性地去看别人,去听别人的。第一次自己拿主意去做些什么,总有些恐慌和盲目。
但是比之以前,我觉得自己开心居多。我学会了去拒绝别人,一开始还有些生硬,但后来也有了一些技巧。
首先一定一定要立场坚定不动摇,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不要迟疑。然后面无表情(为了增强气势)地讲清楚自己的难处,直接说明自己帮不了,一般到这就会有人退却了,如果还有人坚持的话,就再一次申明,当然了语气要诚恳委婉,不要让双方尴尬。
最后就是从自身做起,自己清楚什么样的情况说不,什么样的情况能接受。从以前什么事情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别人的需求,从来也不想自己要什么到现在有选择有底线,朋友少了也无需在意,因为真正的朋友会留下来。
随性一些,有什么能力做什么事情,关注自己,重视自己。
港剧里有一句话是,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人活一世,很多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拿起自己该拿的,放下自己该放下的。
生活才会没那么辛苦。
不要怂,就是干。
我不想再讨好别人了,就让别人见鬼去吧!
任性而为,独善其身,又有何不可?无谓的愧疚和虚伪的迎合才是最折磨人的东西。
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