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病因复杂,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是发病重要因素。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我科使用多西环素治疗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主因颜面部皮肤起红斑、丘脓疱疹伴疼痛1周,于2017年5月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侧面部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红斑、丘疹,伴瘙痒,至我科门诊就诊,完善检查示毛囊虫阳性,予氟康唑片溶于乙醇消毒液外用湿敷、甲硝唑氯己定洗剂外擦集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治疗1周,效果欠佳,且双侧面颊部、额部皮肤起泛发性红斑、丘疹、丘脓疱疹,伴疼痛。患者既往体健,无过敏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系统查体无异常。
皮肤科情况:患者额部、鼻部、双侧面颊泛发红斑、丘疹、丘脓疱疹,部分顶端见脓疱,基底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皮损呈对称性分布,无明显渗出、鳞屑。
初步诊断:玫瑰痤疮(丘疹期)

治疗:常规留取照片,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各项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予多西环素 10mg bid 口服,复发甘草酸苷注射液60ml静脉滴注,外擦皮肤保湿修复剂(复因),治疗3周后,患者面部丘疹数量显著减少,以额部及双侧面颊部减轻为著,面部充血和毛细血管扩张较前显著减轻。现仍在随访中,截至发稿未见复发。

讨论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以面部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为主,符合玫瑰痤疮特点。患者平素并无特殊过敏史,考虑其发病与过敏因素无关,患者门诊行毛囊虫检查阳性,考虑其发病与毛囊虫及局部感染有关,因此,我们选择多西环素系统治疗。目前关于玫瑰痤疮的系统治疗,国内外众多临床研究和案例报道都集中在四环素及其衍生物方面,如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与外用的甲硝唑和壬二酸类似,四环素及其衍生物也主要用于治疗炎症性皮损。多西环素是唯一一个得到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玫瑰痤疮的口服药,至今应用于临床已接近10年。Kanada等研究发现,多西环素除了具有抗菌作用外,还有其他生物学作用,如抑制MMPs从而减少KLK5的活化,使抗菌肽LL-37减少,下调前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8、IL-10),还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活性氧释放,最终抑制炎症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