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的是,曾国藩在创建湘军建制的时候,尤其注重军队的制度建设,其中制度建设分三步实施:其一部队成员与一般国企、政府铁饭碗不同,实行招募制,这个在当时很前卫;其二是高风险高回报,这就类似于现在的年终奖,极大激发了将士战场杀敌之心;其三是湘军军饷高,士兵收入高。关于这三点在下期小编会为大家详细解说。
中兴名臣曾国藩手握雄兵百万,为何没有起兵造反?就这样,湘军在曾国藩的调教下成为一支虎狼之师,军纪严明勇猛异常在当时腐败没落的清朝晚期可谓是鹤立鸡群,独树一帜,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清流。轰轰烈烈的把鼎盛时人数达到五十万人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队给打没了。
中兴名臣曾国藩手握雄兵百万,为何没有起兵造反?也许大家不知道,湘军的创办还有个小插曲,湘军起步时兵力大概在一万一千五百人左右,当时的起步是由当时的国情决定的。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咸丰立即调拨八旗军和绿营官兵前往镇压,可是满清入关二百余年,养尊处优惯了,这些老爷兵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节节败退,与废材无二,紧接着,咸丰二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这在当时对清廷江山地位造成了震动。于是咸丰三年,咸丰帝深感八旗军和绿营兵靠不住,在大臣的建议下下诏让地方官吏自主训练兵勇讨伐太平军,恰巧在湖南因母丧守孝的曾国藩奉命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组织团练,在后来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曾国藩越发感到团练的不足,于是想到重新组建一支新军,就这样湘军登场了,在鼎盛时期达到了十二万人之多,这在当时湘军基本占了清廷半壁江山,面对不堪一击的八旗绿营兵以及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曾国藩明明可以拥兵自立,自己登基称帝,但却并没有如此,这是为何呢?
中兴名臣曾国藩手握雄兵百万,为何没有起兵造反?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
曾国藩尊的是儒道,是被中国几千年的儒道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读书人。他觉得“功不必己出,名不必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名而无忧”。忠君报国,天地君亲师的传统礼教让他觉得做一个中兴名臣,能够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可能就够了。
中兴名臣曾国藩手握雄兵百万,为何没有起兵造反?二、后援不足,受制于人
曾国藩虽然创建湘军,但军队补给仍由清廷供给;其次早在咸丰四年,当曾国藩攻克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昌时,咸丰帝高兴的准备对其论功行赏时,身边大臣递了句话让咸丰帝冷汗直冒:“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如匹夫耳,匹夫居间里,振臂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众余,恐非国家之福也。”就这样断了曾国藩的地方督导之权,也就是说,虽然手握重兵,但粮饷供给的命脉仍然掌握在朝廷手里,你曾国藩想要粮草军饷,还得朝廷说了算。
中兴名臣曾国藩手握雄兵百万,为何没有起兵造反?三、身边可靠人才被瓦解,独木难支
为防止曾国藩发动兵变,曾国藩身边可靠的力量调的调,换的换,最后安插在他身边的基本都是和他唱反调的人,比如左宗棠、沈葆桢等。就这样曾国藩一手建立的湘军权力集团就这样被瓦解,曾国藩独木难支,如何成事?
中兴名臣曾国藩手握雄兵百万,为何没有起兵造反?所以,基于以上三点,曾国藩心里亮堂得很,坚决不称帝是最明智的做法,既保全了地位又保全了名声,何乐不为呢?正因如此,也成了毛主席和蒋介石同时钦佩的人,而且毛主席还在点评古今人物中这样评价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由此可以看出,世间事事无绝对,能够本一无二活出自己已然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