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节课讲了系统能力和效率,这节课来谈迭代。
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
让互联网产品在互联网上生长。
1、产品设计要直指人心
版本规划能力是产品经理的重要能力。判断一个产品经理是否厉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判断他设计的产品第一个版本有多简单、直接、切中要点,能不能直指人心。
产品经理把产品的第一个版本设计的复杂,是因为他们不自信。他们对“我要做强哪个点,用户就必然买账”没把握,而希望在一切附加的功能点上,寻找心理依靠。
这种产品天生没劲,又怎么可能意外爆发。
2、系统能力让微信赢了米聊
如今,我们已经很依赖微信了,微信的功能也相对强大。而微信,也是从非常简陋的版本,一个非常小的内核开始,一点一点迭代,成为今天的样子。
和米聊一样,微信的应用场景定义为熟人间的通讯工具。简单而言,可以免费发短信和照片,代替收费短信和彩信
在微信的1.0和1.1,加好友不需要备注,因为我不会加陌生人;而备注和黑名单功能,在微信1.2版本才加入。
微信2.0版本时,微信用户400万,米聊1000万。可以说1.0时代,不论是功能还是用户数流量,微信一直在追赶米聊但是,微信2.0的时候很快就追上了米聊。
抛开前端体验,就系统能力而言,微信的运维能力比米聊强太多。微信背后有数十万台服务器支撑着微信的数据流量。保证数据传输中负载均衡,系统不崩溃。而创业初期的米聊,根本不可能囤积那么多的设备区提升米聊的性能。
所以两个前端体验基本一致的产品,你用微信,永远都会觉得很快,而米聊会慢会卡顿,偶尔系统崩溃,那么两者的差距就拉开了。
3、微信、陌陌、米聊的不同路径
微信赢米聊,不止依靠系统能力。
迭代中,重要的是次序,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
微信2.1版本里添加了一个新功能,叫做“好友验证”;随后2.2版本推出一个核心功能,叫做“查看附近的人”。
而陌陌的上线,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的同一天。陌陌和微信在同一天,开始基于陌生人的语音社交。而米聊就此止步于熟人社交,直到很长时间之后才打破这点,但那时大势已去。
产品经理的微观体感
微信和米聊初期的产品设计是一样的,几次迭代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的愿意,大概是其产品经理的不同造成的。
米聊的产品经理雷军,少年得志,非常年轻就成了中关村大佬。他的世界很拥挤,有很多人排着队等着买他的时间,他的时间很宝贵。因此他个人的需求就是提升与熟人间的沟通需求,没有需求认识一个陌生人。
而张小龙和唐岩是曾体验过孤独和弱势的人,所以他们有与陌生人建立连接的需求,并且对和陌生人交往过程中,压力点的体验非常清楚。
这是微观体感的不同。
米聊与场景
补充一个场景概念。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能触发情绪才是。
米聊的例子,就印证了入口不是场景,不一定产生流量。小米手机的销售量,应该累积了不少用户,但米聊的用户很少,这就是“有入口,没场景”。
陌陌与确定性
米聊的系统能力弱于微信,其实陌陌的系统能力也弱于微信,卡顿、宕机的情况也发生在陌陌。
但陌陌宕机恢复后,用户还是会回到陌陌,并不会流失。这是因为,对于寻求某种满足的人,陌陌能提供确定性满足。
4、本讲小结
失去连接广阔的陌生人,还是提升与熟人沟通的效率,这是微信与米聊的区别。
而微信的迭代,有两个价值:
- 对外部,可以快速得到用户的反馈,让用户去驱动产品;
- 对内部,建立了开发团队的节奏感和确定性,每周都有新版本。
在微信3.0时代,通过增加扫描二维码、微信公众号等功能,微信也和陌陌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陌陌继续连接陌生人,而微信选择去连接线下更多的内容与商业,去连接广阔的物理世界。
3.0时代的微信,虽然赢了陌陌和米聊,但依然是一个通讯工具。但微信没有止步于此,它继续迭代与蜕变。
5、 微信的迭代
微信1.0版本:熟人社交
- 微信1.0:导入通讯录;发送信息;发送图片;设置头像和微信名
- 微信1.2:备注和黑名单功能
微信2.0版本:陌生人社交
- 微信2.1:好友验证
- 微信2.2:查看附近的人
微信3.0版本:
- 微信3.5:功能前置——扫描二维码
- 微信3.6:微信公众号
6、学习笔记
得到用户 @Super黄
-
迭代是互联网产品的自生长。内核先放出来,根据产品经理的灵魂+社会环境逐渐成长。产品经理(大部分是boss)的个人视野和理解很大程度影响了产品的长势。
-
补充1,产品内核要直指人心!陌陌为例,其他都一样,这个简单的APP,能如何确定的满足我的痛点or痒点or爽点?越简单直接的初始版本,越证明产品经理的穿透人性!这个巨难!
-
系统能力。不是一个点的战争,而是面的比拼。微信背后站的是腾讯,是张小龙对系统架构的超强控制力。对于产品,我们不光是要内核强大,直指人心,也要调用一切资源来在这个点上去竞争。
-
节奏。就跟跑步呼吸一样,专业运动员对于呼吸的控制非常到位!团队一旦掌握了节奏后,就会在未知的海流里稳步前进,就能像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团队应尽量短周期的迭代(1到2周),去寻找节奏的感觉。
得到用户@宋WADE
一件事开始需要想到完美无缺,然后开始做出这个完美的产品,多半最后无法完成或者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的原因有三:
1.臆想出的未来多半不是你开始做之后事情演化的方向,而且你计划的越详细,未来就越大概率偏离你的设想
2.计划的详尽意味着准确性,但同时就缺乏了灵活性,而互联网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世界里,缺少灵活性多半很难成功
3.完美的产品有一个天然的弱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每一部分部分资源该用在哪个模块本身就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最终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反而无法投入更多的资源。而这本身也会导致产品定位不清晰,大家没有向清晰的目标一起使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