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平原 据其演讲《读书的立场、趣味与方法》及专访《当阅读被检索取代,修养是最大的输家》整编
读书,是否财富有了,追求没了?
谈读书,其实是这个意义: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读书,是否选择有了,个性没了?
过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书到用时方恨多”。今日谈读书,比以前更需要选择的眼界、阅读的定力,还有批判的眼光。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要让自己的立场、视野和趣味不受周围环境的诱惑,是很难的。有了大众传媒以后,阅读的同质化太严重了。
读书人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有了那个基点之后再来谈读书。请保持警觉,读你自己喜欢的书,为自己而不是为了聊天而读书。
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意义。一般来说,还是更值得跟经典的书对话。
读书,是否广度有了,深度没了?
今天多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海南、桂林、南极、北极,大家都能跳跃性地和你说一大堆,但如果谈深,就说你的家乡,都不见得能说透。大家都是“知道分子”,常识多,但思考及辨析能力不足,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来仔细琢磨一个事情。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主记忆力的衰退。全世界都一样,把记忆力交给电脑了,把所有的知识交给数据库。所谓读书破万卷,有很多传奇性的老学者,你说一句,他能马上告诉你在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今天,阅读被检索取代。我们以前总是想拼命地记住某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动力了——“没关系,我的电脑里有”,年轻人则是“我的手机里有”。
读书,是否知识有了,修养没了?
读书的确存在真实的困境,而且这困境一下子很难解决。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的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而今天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读书,是否目标有了,兴趣没了?
现在读书面临很多“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化。拿学位,考研究生,写博士论文,获得某一专业的成就,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途径,但不是读书的全部。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过去古代读书人说“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为自己读书是一种很好的趣味和境界。读书不能仅仅理解为拿学位、学本事、谋职业,要养成读“无实用、有大用”的书的读书习惯。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宇宙、对人生的广泛兴趣,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知识之间的隔阂,导致人们对世界理解得不完整,割裂了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
读书,是否潮流有了,传统没了?
行船的人都知道,出海必须有“压舱石”,否则很容易翻船。在我看来,那些渊博的、玄妙的人文学,比如文学、史学、哲学、伦理、艺术等等,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压舱石”。这些“压舱石”不一定时尚,不一定与时俱进,某种意义上的保守是对突飞猛进的时尚潮流的纠偏。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如果都在革新,日新月异,“文明”过两天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不断涌现这很可喜,但请记得对传统保持几分敬意。
读书,是否呼声有了,虔诚没了?
当读书不再被认为是严肃的、认真的、必须面对的事情,阅读不像以前那么执着和要紧,就有了毕业多少年还读不读书的问题。
读书是很平常的事,别说得太崇高,那样效果反而不好。关键是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与时俱进,不断自我调整。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朱熹老先生八百年前对于读书的说法,今天看来其实还是很切中时弊。“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这样读书才有用。“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这样的读书,今天已经被各种轻松的阅读取代了。当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八百年前那个阅读的状态还值得诸位思考。
写给正在刷朋友圈的读书人插图|皆出自韩国插画家Jungho Lee
来源于网络公众号,央视新闻:夜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