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建筑的短暂和流动

作者: 飘荡的果壳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22:58 被阅读49次

    对于建筑领域,可以说我还是一个文盲。第一次知道人与建筑之间神秘的联系,还是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里面思考了城市规划和街道设计对于人们互动的影响,后来顺着读了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从历史角度理解了人类与城市是相互影响的。

    不过对于单个建筑对人的影响,还是很感性以及粗浅的认识。比如,知道哥特式设计的教堂,其尖塔高耸、尖形的拱门,营造一种天主临凡的感觉,让那些不识字的信徒也能感受到宗教的影响。中国帝王的宫殿,一定要建造在高地之上,这样更能展现皇帝的权威。

    左边为科隆大教堂,右边为故宫的太和殿

    而到了现代,人与建筑,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日常建筑还是体现出某种宗教或权威的意志吗?这个不得而知,但是最近读了一本书《建筑,从那一天开始》,我看到了一位建筑师的真正思考,这位建筑师是日本的伊东丰雄。


    一、 有关伊东丰雄

    对于现代建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悉尼歌剧院了吧,而对于日本的现代建筑,是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了。

    只是看着图片,就足以感受到信仰,厚重的墙壁营造一种封闭的感觉,唯有十字架状的缝隙,在光的照耀下,形成了著名的“光之十字“,一种神圣、清澈的感觉油然而生。

    与追求灵性的安藤忠雄不同,伊东丰雄的建筑风格可谓走向了另外一面。如果说安藤忠雄的建筑是朴素、神秘,体现着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那伊东丰雄的建筑就是精致的、后现代的。

    以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仙台媒体中心为例。

    仙台媒体中心位于日本仙台市,不但是仙台的文化收容中心,同时也担负了艺术中心的职责,在2001年1月正式开馆,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座建筑是真正代表21世纪的建筑。

    一开始伊东丰雄就把这座建筑定位于类似便利店的东西,所以在建造商,尽量舍弃传统的梁柱,大量采用开放式设计,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类似于公园漫步或者在街上信马由缰的感觉。

    该建筑一问世,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伊东风潮”,更为伊东丰雄带来了200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终生成就奖的荣誉。2013年更是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二、怎样理解伊东丰雄的建筑?

    对于建筑真的不敢扯太多,因为自己几乎一无所知。现在只能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看伊东丰雄的建筑了。

    1、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代表

    要明白什么是后现代,就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因为“后现代”就是对所谓“现代性”的反身和超越。

    根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的总结,现代性有三大特征:第一就是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的产物;第二就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提倡任何事物都要受到理性的质疑;第三就是崇尚知识与科学,这是由第二个特征推导出来的。

    回到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就是在批判上面这些特征之后的超越。后现代主义就是批判传统的“主体-客体”思维、反思理性至上主义,最终要回到人的自由生活上来。

    而伊东丰雄的建筑,就带有很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色彩。“如果无法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人类同不断变化而又故我的自然间的关系,而仅仅驻足于同景性、抽象性的自然间的关系的话,所谓灾区的人们提案便是无稽之谈。”

    伊东丰雄的建筑追求轻盈、流动感,正是追求人的自由流动。比如他的实验作品东京游牧少女之包。纤维、穿孔铝板等轻质材料的运用,具有了游牧的流动特质,人置身于此建筑,仿佛第二天就前往其他地方。

    2、 日本民族审美的影响

    不知在哪里看到的,日本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叫“花是樱花,人是武士”,两者都是追求短暂的美。身为日本人的伊东丰雄,自然受到影响。

    “我认为我的建筑没必要存在一百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那个时期或之后的20年有什么用。”

    最能代表这一特质的就是伊东丰雄1984年的作品——“银色小屋”,看到网上说这个像蔬菜大棚,额,的确有点。不过看介绍,还是蛮牛的。

    屋顶是拱形的,可以开合,让空气和阳光自由进入,随着季节、天气和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给人一种未来感。

    这种状态下的人,会感到建筑转瞬即逝,失去了传统“定居”的感觉。一切都是一瞬。

    三、小结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我的闲扯,大家看个热闹即可。

    ——————————————————————————————

    Ⅰ 尚金凯, 张松. 从对传统的继承角度看伊东丰雄和安藤忠雄建筑的不同[J]. 华中建筑, 2016(9):7-11.

    Ⅱ 沈轶. 站在机器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交叉口——细读仙台媒体中心[J]. 新建筑, 2005(5):61-63.

    Ⅲ 张世英.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Vol.44(1):43-48.

    Ⅳ 伊东丰雄著,李敏译.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P17.

    Ⅴ 王国光, 宋玺. 从樱花精神看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地域特征[J]. 新建筑, 2015(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伊东丰雄:建筑的短暂和流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hf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