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到家,很高兴,愉快地和妈妈聊起幼儿园的事情……
多么和谐的场景,可惜没维持了多久,就被妈妈的一声“放手!”击碎。紧接着传来孩子的哭声……
我赶紧跑进卧室,看到了生气的爱人、哭泣的孩子、地上的手机……
我赶紧问怎么回事,得到了角度不同却是一样的答案。“妈妈”告诉我“孩子抢我的手机。”而孩子却说“妈妈不理我……”事情的真相显而易见了:孩子满心欢喜地给妈妈讲故事,可是妈妈却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机上,可能确实有事,但对孩子无关紧要。于是,孩子将怨气撒在了和她争抢妈妈的“坏人”手机上,甚至将其扔到了地上。
望着孩子满含泪水的双眼,如同一条深邃的时光隧道,将我带回到了小时候的那天:也许同样是个放学的下午,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如释重负地跑到妈妈面前。饶有兴致地讲述着一天发生的趣闻,甚至反复强调着其中精彩的环节。可是正在干家务活的妈妈只是应和着“嗯”“哦”之类的话语。每每询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要么毫无反馈,要么文不对题。喷着吐沫星子的我真的无趣极了,我上前夺下了妈妈手中的工具(具体在做什么真的记不得了),可是还没等说话,却被“没看到我干活呢么?!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呢!写作业去!”狠狠地重击了一下,如同一根木桩,被砸进了土地……
无奈、愤恨、羞辱等等等等,不知道多少感觉掺杂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搅拌着,激荡着。刚才口若悬河的我,说不出半个字!回到卧室,狠狠地摔上了门,咣……摔出了一句“我看你欠揍了!”……好吧,好吧,我会让你们也尝尝没人理睬的感受!
自那以后,很久都没有和妈妈说话,直到什么时候好的,我也记不得了,也许是被另一次的冲突掩盖,也许是被美好的时光抚平。记不住了故事的细节,但当时那种羞辱和无奈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中,直至今日仍未忘怀。
当时的我多么希望妈妈能给予我一些正面的回应,多么希望得到一些真切的倾听,哪怕没有那些冰冷的言语。
此时此刻,当时自己的感受翻江倒海般地涌上心头,让我蹲下,轻轻地擦拭着孩子眼角不断涌出的眼泪。“爸爸知道你的感受,爸爸知道你希望妈妈认真听你讲故事,我说的对吗?”一边说着一边将孩子抱上了我的大腿。神奇的是,一句话便止住了孩子的哭声。她惊讶地看着我,仿佛期待着我继续说下去。
“你给妈妈讲故事,可是妈妈没有好好听,是吗?”
“是的,妈妈只看手机。”她开始有了回应。
“妈妈只看手机,没理宝贝,你就想把手机扔了,这样妈妈就会听你讲故事了,是吗?”我试图摸清孩子的想法。
她低下头,并点了两下。我觉得她已经反应过来,扔手机是不对的了。
“妈妈这么做不对,她没有尊重宝贝。可是,你觉得你扔手机是正确的吗?”
她摇了摇头,可是马上又抬起来,有些结巴地说“可是,可是,她不听我说话。”
“是的,她这样确实不对,但是咱们不应该用不正确对付不正确。对吗?”稍停顿片刻后,我继续说“那你有没有一个好方法,和妈妈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呢?”
她好像认真地想了一下(但是我知道,一个三岁多的小朋友,是不会有什么好方法的),缓慢地摇了摇头。
我笑了笑说:“那你想听听我的主意吗?”
她睁大眼睛,点了点头。
“这样吧,以后你如果想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当然包括爸爸,如果我们正在看手机,没有尊重地回应你,你可以说‘妈妈,你再这样我就给你打电话了?’来提醒我们,你看怎么样?”
这时,她看了看她的妈妈,“妈妈”这时肯定早已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主动地向孩子努力地点了点头。看到妈妈正面的回应,孩子跳下了我的大腿,跑向了妈妈怀里,骄傲地说了句“我要给你打电话了啊?!”“妈妈”略带抱歉地给了孩子一个吻,而孩子貌似小声地说了句“对不起”……
感谢“妈妈”从头到尾的沉默……
我更加羡慕,如果当年我有这样的待遇,我是不是至少不用在事后的几天憋的那么痛苦。
通过对自己经历的回忆,我更容易发觉孩子的内心。而孩子一个个行动,都如同一条条加密的电报,等待家长的破译。可是就是在破译过程中,大多数的破译者,带着自身的偏见,把本无区别的行为贴上了“好的”和“坏的”标签,并用权威对孩子进行肆意地奖罚时,伤害也许就此发生。也许你连“发报者”真实的意图都不曾理解。
对于孩子,不被理解的伤害似乎还不是最直接的,最直接的伤害来源于“必须给他一些教训,让他涨点儿记性!”这个深入人心的念头。在某些家长心中,要不趁着犯错给点儿苦头,孩子会变本加厉。所以,虎妈狼爸们绝不会轻易放弃孩子犯错的机会,因为他们甚至担心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导致失去对同类错误进行教育的机会。
这是教育的悲哀,这是孩子成长的痛点。
家长在不理解孩子行为目的的情况下,盲目地展开教育行动,附加产生的惩罚、羞辱第二次,或者说更直接地伤害了孩子的身心。而戏剧性地是,大部分家长在如此教训过孩子后,居然仍不依不饶地询问着“说!错了没!”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受害者!真是一出出荒唐的闹剧。
今天,先不展开讨论该如何教育孩子。先问问自己,每当看到孩子所谓“不听话”的时候,你有没有第一时间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想,存在教育问题的家庭,几乎没有人有这样的经历。或者说即使有,也是在想“这该死的小兔崽子,想气死我!”紧接着,你会愤怒、焦躁。注意,你的愤怒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虚弱。你的潜意识是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败和无力,于是用愤怒、生气来掩藏自己。至少看上去还是那么有力量。就在这样悲愤交加的心理状态下,你开始了泄愤之旅,而孩子疼在身上,但心里更多的是恐惧和怨恨。
愤怒失控远比冷静控制轻松的多。不顾一切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而理性思考是漫长进化的产物。科学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努力控制自己,就会轻而易举地陷入最原始的本能状态。可是这并没什么好的结果,双方都会受到伤害。而我能想到的是,很多人会在轻松地散发完本能能量后,又后悔地弥补——对孩子百依百顺。由此又带来了另一个极端的伤害。
那么什么才是孩子们所谓错误行为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目的呢?请大家跟我一起回想一下孩子或者自己曾经的“错误”吧。无非这么几类:
1、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就好像前文中的我,为了让妈妈听我讲话,我夺走了她手里的工具,我以为这样她就能注意到我!注意,是“我以为”。
2、为了主张自己的权利:有的孩子认为,只有家长听他的安排,才是爱护他,才是对他好。比如吃饭,有的孩子要吃肉,家长喂他菜,他就是不吃,你越喂他吃菜,他情绪越烦躁,最后结局可能就是“爱吃不吃!”“不听话,这么小就挑食!”或者更暴力的结局收场。
3、为了报复:又如前文的我,只不过是后期的我,那个坚持不和妈妈说话的我。因为我认为无法和他们交流,因为我认为我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我要让他们品尝一样的痛苦。
4、自暴自弃:如果还是按照我的例子发展,当我不理他们,不是因为我要报复,而是出于自卑,真的从内心感到“不会有人理我”的时候,就演变成了自暴自弃的案例。可能对于比较外向的我来说,这个境界很难达到。
以上的四个类型是孩子常见的错误认知,他们用自己认知的想法去支配哪怕产生反作用的行为。于是,家长非但不会对其理解,相反会产生反感。孩子感觉不被理解,却很无助,表达不清楚,做又错上加错。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让亲子关系恶化的怪圈。
所以,为了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更好地惩罚孩子,家长应该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孩子犯错误的最初意愿是什么。可以通过感知自己的感受,如果是愤怒或不耐烦,可能孩子想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是感到家长权威受到了挑战,可能孩子想得到更多的权力展现机会;如果感到难过和羞辱,孩子们可能在报复你;如果感到无奈和绝望,那孩子可能真的是在自暴自弃。
另外,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感知询问孩子,“你很想得到我的关注,是吗宝贝?”“你想让我们都听听你的安排,是吗宝贝?”“你很难过,也想让我们感受一下,对吗,亲爱的?”“你能帮帮我吗?孩子?”用这样的问题,试探孩子的反应,可以减少盲目的猜测。或者会成为让孩子打开心扉,彼此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为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做更多的努力,有义务为孩子健康成长构件和睦家庭氛围做更多牺牲。因为相对孩子,成年人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有能力分析彼此的意图。如果自己都控制不了,那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去控制自己年幼的心灵的行为呢?
做一个好家长,我认为应该有个好习惯——回忆。多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多想想自己父母是如何处理的;多想想那样处理后你当时的心情。不要和我说,即使那样我也在“棍棒之下”活的挺好,也娶妻生子,也嫁为人妇。作为家长,你应该多为孩子考虑,不要让当初你的眼泪流淌在孩子的脸上,不要让你当时的埋怨说给现在的你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