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功利的动机,也没有说非得让阅读有助于我的教学的书,才会去读,我读什么样的书,全凭自己的喜好,我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读书让我的心灵更加自由,就像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理想的生活心态。
我喜欢杨绛,龙应台,毕淑敏,三毛的文字,情感细腻,温暖,坚强,又能流入内心的东西很多。就像郑教授说的,读书能让人的心灵温暖,柔软,能让人变得更加善良。



如果说到阅读极限,我觉得还是克服懒惰吧。再有就是找一些特别感兴趣的书来读,如果这本书我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就会读得特别快,大概在两三天。我觉得对于兴趣不那么浓厚的书来说,我们才会有没时间很忙,很累,这些借口。就像对于我们不喜欢不用心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去关心她。如果对一本书,如果我报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不管再忙再累,我都会抽时间很急切的,想去读,因为书中的内容情节和思想牵扯着我,让我总想急切的去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让我心有所系,心有所依。
郑教授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制定读书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很实用,因为制定了计划就相当于对我们自己有了一定的约束,对于前期读书习惯了还没很好养成的人们,是会发挥很大作用的。尤其是对于自制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来说。
如何构建高品位的阅读兴趣,我觉得还是多读,在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我们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强,辩识文章的能力也会增强。
说到听正要课授课的思考和收获,就非常多了。首先我见识了郑教授知识的广博,为人的谦逊,和蔼,善良。印象很深刻的还有郑教授说的不读书的孩子,当人生陷入困境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差于读书的孩子,读书的孩子思维品质会更好。我觉得对于我们成人也是一样的,不读书的人浅薄,甚至不能与自己和解,更别提和别人的相处和合作。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整个的人生态度,不仅仅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我们有帮助。就像郑教授说的,年轻读书少的她,会把话说的太满。现在书读得多了之后,就知道凡事要留三分余地给自己和他人。我觉得我现在就是年轻时的郑教授,有时候把话说得太满,有时候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不管是跟学生还是跟丈夫的相处当中,反省自己的时候也觉得自己有时候不对。归根结底就是觉得现在读书还不是那么多的,自己很浅薄,想通过多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固执敏感和对生活的态度,想让自己能更坚强和豁达一点。
郑教授跟我们分享了她的妈妈生病以后,她对背影当中,朱自清对父亲的歉疚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觉得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陪伴爸妈。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我读的那本书名叫《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数次流泪,感动于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理解,照顾和陪伴,以及母亲对作者这个女儿,对外孙女的疼爱。其实我很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妈妈看看,但是一直没这样做,因为怕妈妈看了这本书,触景生情想到我去世的姥姥,勾起我妈妈对姥姥的歉疚而伤心难过。
说到读书还有一件特别值得开心的事,也就是读书有知音,或者说有人可以跟我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他就是现在上大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焊接专业我优秀的弟弟,因为他特别爱读书,去各地旅游的时候都一定会去图书馆一定会买书,他读的书特别多,常常会推荐给我,给我带来很深的影响,说来惭愧是弟弟影响我这个当姐姐的,每次我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内容和感受的时候都是最愉快不过的感受。

读书带给我内心的感受和共鸣,并不是一句读书让我更加善良,让我的心灵更加自由,并不是一篇文章能说的尽,说得清的,有些东西是植根于心底的,这其中感悟都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我也将读书变成我一辈子的习惯。虽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我也因读书而更加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