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和蝉的德

作者: 铅笔芒种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11:55 被阅读0次

    读古诗,唐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有“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的短句。忽然生出一种满足感,家在北方边陲,是没有蝉的,夏天秋天,耳边都清静。暑假去过几次南边,蝉鸣声如雷鼓,一刻不歇地响在脑子里,心也跟着躁起来。南方人惯于此声,充耳不闻,可能一时听不到蝉鸣,还会觉得哪里少点什么吧。

    蝉是古人诗赋里的常客。

    最出名的是三首唐诗里的蝉。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有评说:“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虞世南台阁重臣,深得帝心,托物言志,表达高洁清远的志趣。骆宾王被人诬告,身陷囹圄,满腔悲愤,寄托遥深。李商隐被怀才不遇,沉沦下僚,生计艰难,托物述恨。三个人都是借蝉之高洁剖白自己的内心。但是虞世南无负担,只是单纯述怀。骆与李都是在人生的泥淖里挣扎,一面表白自己高洁的品格,另一面表达了高洁不为人知反被诬陷被弃置的愤怒苦闷。不同的境遇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心态。

    更早的时候,蝉就被曹植写进赋中。“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古人善于观察发现,很早就知道了蝉的习性。蝉的幼虫生活在泥土之下,到了天气和煦的仲夏,蝉才破土而出,羽化成虫,连绵不绝的蝉鸣声开始了。

    蝉在古人眼里,餐风饮露,是清正高洁、有德行的代表。

    曹植在《蝉赋》里说:“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

    晋人陆云说得更详细,他作有《寒蝉赋》:“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前有序,“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可见,蝉能以寸身反复出入古人诗赋文章中,不止是其身常得见,其鸣常得闻,主要是因为它身上被寄寓了美好的品德。古人多说蝉,也主要是因为对美好的德行、清白的操守孜孜以求的缘故。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心若安静,蝉噪何碍?我以前觉得蝉噪扰人,归结起来还是自己的心里有噪气。下回去南方,想着蝉之德,或许会听到不一样的蝉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蝉和蝉的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nq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