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了阅读上的心得,那篇文章侧重讲方法,而这篇想聊的是自己这些年对阅读这件事的感受。
最初我特别喜欢劝人阅读,觉得这么好的一件事,大家应该都去做呀。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成长并不一定要靠阅读,而阅读也绝不是一件着急就能做成的事儿。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那时不挑书,也不会挑书。看到谁推荐,或者在听书软件上听了觉得好就直接买回来,甚至还把之前听到的一些小说也找来看。
比如《金粉世家》、《京华烟云》,对于刚开始阅读的我来说,这俩都算大部头。但还好是小说,况且之前也看过影视剧,因此读起来还算轻松。可你要问我这两部小说讲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我压根说不上来,而且现在也已经把内容忘的差不多了。
当时阅读,只追求一个量,觉得一定时间内,能看多少本书挺厉害的。甚至还有种优越感,觉得别人都不读书,就我读,那我肯定厉害。现在想想,当初这种见识也挺幼稚的。
凡事都有一个倦怠期,读书也一样,恰好我的阅读倦怠期,也刚好是我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那一年几乎没怎么碰过书,但为了装作一副经常阅读的样子,偶尔买点书发发朋友圈,甚至跟人家炫耀两句,实则是很久都没碰书了。
后来压力太大,就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那一个月什么都没干,基本上天天就是刷剧、玩游戏。不过在放纵一番后,又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该读读书了,于是又开始慢慢拿起书来读。
当这个倦怠期度过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有目的性地阅读。
比如后来为了提升写作能力,我开始大量阅读李尚龙老师的书,甚至把他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抄了四五遍。
当有目的性地读书后,最直观的改变,是开始留意作者的文章结构、布局、逻辑线,以及遣词造句。
就拿最近读的两本书《高能量姿势》和《象与骑象人》来说。
读前者的时候,我能很明显地留意到,作者的手法属于哪种层层递进式的。她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分析这个问题的因果,再给出解决方案。
但别看现在我读完一本书能说出来个一二三来,这个过程我用了差不多三四年的时间。
因此我觉得,关于阅读,最不能着急。
不能强迫自己,更不能强迫别人。
别因不读书自责,更不能因读书而自满。
读书的目的是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如果这件事让你十分痛苦,甚至不知道坚持下去的意义是什么,那就不必强求自己。或许缘分未到,或许你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个人成长。
而读书只是其中一种方式,之前我特喜欢见人就劝人家读书,而如今发现,其实最好的方式是:你在不断的进步,进而影响到别人想和你一样,如果别人不想跟你一样,那他凭什么听你的呢?
总之一句话,不要把读书说得太神圣,也别太把读书不当一回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