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作者: bbf8d059ee1b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01:19 被阅读2次

    “忍”是形声字,上声下形,刃表音,心表意。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其为能一也。”

    由此可见,忍之一字,并不是劝人胆小怕事,明哲保身,更不是劝人无原则和无是非观念地妥协退让,更不是姑息纵容,而是一种眼光,一种胸怀,一种领悟,是一种蛰伏成功的技巧,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做人要学会忍让,有能力无脾气,第一等人;有能力有脾气,第二等人;无能力大脾气,第三等人。

    忍得了别人不能忍得,你就是能人,能站在顶端,有的是崇拜仰慕你的人;不能忍,无能之人,落在谷底,有的是嘲笑贬低你的人。

    能干之人,不在情绪上阻碍发展,只在做事上认真从容;无能之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徘徊。

    小不忍则乱大谋。任何事业,不懂得忍耐,沉不住气容易一事无成,沦为失败者。忍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能耐,只能忍,叫忍气吞声;一种是很有能耐,暂时忍,叫忍辱负重。

    因为懂得忍辱负重而取得成功的人从古到今一直从来不缺乏。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学过,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对于一国之主来说,为敌国国君卑躬屈膝,这无疑是人生中的奇耻大辱,可是勾践就忍了下来,认真臣服于吴王,最后才会被赦返国。

    回国后勾践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终于大败吴国。

    汉景帝刘启,多做不多说,当太子22年不着急,沉稳之中平定七国之乱,解脱梁王传位逼迫,废除太子刘荣改立汉武帝,延续了“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帝刘秀,本来怀抱大志,却装作喜欢种地经商,哥哥被人家杀了,还得笑着去拜见,下属私通敌人,他下令把信笺烧毁,就是这样的人,成了东汉开国皇帝。

    北齐文宣帝高洋,称帝前任京畿大都督,假装愚钝憨直。妻子被他哥哥多次调戏,他假装不知道,无论国事家事,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一旦时机成熟,他忽然成了明白人,废东魏建立北齐,成了开国之君。

    唐宣宗李忱,父亲被杀后装傻20年,一度出家为僧,专权的宦官以为他老实便于控制,便立他为帝,不想继位后精于听断,追究元凶,从谏如流。

    西晋王朝奠基人司马懿,忍了一辈子忍出了一统天下的根基。从父辈曹操开始蛰伏隐忍,忍过了同辈曹丕,忍过了子辈曹睿,熬到了孙辈曹芳。忍成了瘸子,忍成了女人,忍了“将死之人”都不显露出一丝一毫的野心,终于让曹家对自己放松了戒备,一举搞掂了曹家。

    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谋定而后动的关键就是不要冲动行事,等待最好的时机方能一招致胜

    忍让是一种体现仁爱襟怀、宽宏气量、忠恕之道的处世智慧;是一种成熟睿智的气度;忍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以宽广的胸怀和淡然的心态看清人世沧桑的至高境界。

    所以人在修行,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能忍。佛教讲忍,有三种层次:第一是生忍,就是为了生存,我必须忍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饥渴苦乐,不能忍耐,就不具备生活的条件;

    第二是法忍,是对心理上所产生的贪、嗔、痴、我见,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调适,也就是明白因缘,通达事理;

    第三是无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是个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随处随缘地觉悟到无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认清世出世间的真相,而施以因应之道,这是一种无上的智能。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矛盾摩擦。当一个人遇到利益被侵犯或者尊严被人冒犯的情况时,要心平气和地协商处理,尽量化干戈为玉帛。忿争的结果是“忿而争斗损其身,忿而争讼损其财”。

    不选择无可奈何的忍耐,选择忍辱负重的坚忍,选择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忍。这样才能在处世中如鱼得水的自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会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om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