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一个对光学毫无经验的人,也可以在画家的画面中感受到那种明暗结合与色彩的变化。虽然有时候它们的组合跟自然形成的感觉并不相同,但只要明暗的对比性和空间感足够明确,对观赏者来说也是很快可以在视网膜上作出反应,并且迅速地衡量适配程度的。无论人们是否有意识去分辨颜色的细枝末节,在不同距离产生的不同感官中,衡量和算计已经开始。
一种原始色彩幻化出的不同结果有时是画家自己都觉得不可控的,虽然他们努力创作,在经验摸索中形成自己独到的配色方案,但是不同颜料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神奇混合反应,让每一笔都是崭新的,也不可或缺地成为了构成作品的元素。理论上来说画家一辈子都没有重复过相同的作品,哪怕是复刻的版画,仔细观赏依然可以看出细微差别。
虽然对视觉发生最大作用,或者引人注目的对象必须具有巨大而强烈的明显对比,不过能够将渐强或者渐弱做得恰到好处,不落痕迹的画家才是高手。有一种手法叫“空气透视”,指的是将柔和的色调加入透视关系中,让人们在画面中感到空气感。比如描绘雾气慢慢上升的过程,慢慢清晰起来的画面中用一个物象的阴影投影到另一个物象上,既有大片强烈的对比,又有暗度之间的对比,这种感觉让作品更富有情趣和生命力。
画家所指的色彩之美就是浓淡变化的配置。这一点在处理人物肤色的时候由其重要和困难。不同的颜色汁会形成不同的网络,那种产生了厚度的纤维堆积不仅需要非常均匀,而且还要过度十分自然。优秀的画家处理细节时甚至会考虑季节造成的皮肤颜色变化。特别是年轻女性的那种白里透红要用极薄的笔触来表现。画家会在调色板上用五到七种基本色来调和,在鲜艳和稳定中寻找平衡。
不过任何画作无论色彩曾经多么鲜艳,都会越变越暗,时间会让它们慢慢失去光彩。所以就有喜欢采用强烈色彩的画家,特别是远距离绘画,比如画在天顶上的作品。如果仔细回忆一下,大部分都是色彩鲜明,分离,画面很极为清晰的。当然也有许多画家会在创作的时候故意压低颜色,使画面呈现出朴素的感觉,只要颜色安排合理,就可以呈现出很好的轮廓,当然此时画面的构图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在多样性的构图中,保持单纯不是我一种明智的选择。大部分画家会去参照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视觉印象,相应地把构图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如同音乐中有高、中、低音声部那样既保持了丰富性,又能产生令人愉悦的和谐效果。当然如果破坏了这样的构图规则,就需要创作者非常小心的处理,明暗之间的关系,将透明与不透明感觉表现恰当,否则画面就很难说服观众的眼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