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并不是来哗众取宠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我作为一位老师,我并不是真的让教育工作者不教育学生,而是不要过度地教育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道德层面,都不要去过度地教育学生。这样说好想很不负责任,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很多“为你好”的教育是否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表现欲,以彰显自己的博学和道德?
很多小学就已经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四书五经了,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从《三字经》到《道德经》,那些连成年人都看不懂,老师也讲不清楚的内容,以熏陶的名义让小学生学习和背诵,真的有意义吗?我们所受到的教育,真的足矣教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吗?学生已经受到了过多的教育,为什么学生考完了就把书本全部丢了?很简单,因为学生都已经学怕了。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来仰望星空,这是极其可悲的。他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而这些都是能够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当孩子回到家,家人的说教也在无时无刻地伴随,而且是各个方面的,小到行为习惯,大到道德素养,无一不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善意铺成的。”仁义道德的动机一定是好的,而且家人也有义务教育孩子,但是希望家长对孩子说教的时候先反观自己:是否举着“为你好”的名义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表现欲?除了仁义道德,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可以教给孩子?道德应该是完善自我的良药,而非加诸他人的绳索。当所有人把仁义道德的标准标榜为美好的东西,就会使人们缺乏本性中的真诚,没有了真诚,所有美好事物的标签,都只不过是使人们变得更加贪婪的工具。即使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文明有礼,你真的知道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孩子将很快离你远去,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如此。我们越想要掌控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控制。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孩子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我们的孩子或者学生。孩子已经过度地接受到了各种信息,我们为什么要把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强加给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个很著名的理论——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教育中时常发生。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任何教育都不应该过度,而以彰显道德仁义而去说教的群体是很庞大的,无论作为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之前都应该反观自己,我们是否只是想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表达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