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徐峥的《囧妈》,讲了一对母子窘迫的俄罗斯之旅,好笑是好笑的,但前半段真的吵得我头疼。

徐峥饰演的徐伊万和妈妈一碰面就斗嘴,两个人还都是大嗓门,芝麻大点的事儿都无法相互包容。
徐伊万为了老妈安全方便装了电子密码锁,老妈不放心,偷偷找人单加了一道大铁锁;
徐伊万想让妈妈省时省力坐飞机去莫斯科,理解不了老妈为什么非要做6天火车连澡都不能洗。
徐伊万的老妈也是同样,察觉出儿子和儿媳的感情出了问题,却把关切变成怀疑,问徐伊万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明明是希望徐伊万吃得健康营养丰富,却从不沟通直接投喂儿子最不爱吃的小番茄,最后被徐伊万统统扔出车窗外。
母子俩鸡同鸭讲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和父母的沟通状态,谁都不能理解谁,谁也不能说服谁。
但就是在这一次次争吵中,这对母子把关系中的问题暴露到极致——母亲太爱控制,儿子不会共情;
也把彼此的需求澄清到了极致——母亲需要爱,儿子需要界限。
电影的转折点发生在徐伊万和妈妈经历了惊险的黑熊攻击,面临着生死关卡,他们才终于和解彼此原谅。

结合如今的现实来看,跟现在的肺炎疫情异曲同工。
在面临突然的危机之时,我们才终于有了一个机会看清,关系中彼此缺失什么,需要什么,而在生死的宏大命题之下,我们也终将意识到,哪怕是争吵,都是出于爱。
如果到今天,你们家还在吵架冷战,关系没那么融洽,我想分享2点体会,也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心态来面对分歧。
能包容脆弱的关系,更牢固:
争执和吵架的本质不是力量的对抗,至少在这次的事件之下,吵架是因为双方都暴露了自己的脆弱,且都想让彼此变得更强大,才有了分歧。

疫情面前,无论是父母还是我们,可能都会有不同以往的焦虑表现。
这个时候,让我们做彼此的容器,能包裹住多少脆弱,就是提供了多少的安全感空间;
吵架是想要更多“爱”,而不是想要“争对错”:
我们往往误以为吵架是为了有高下和对错之分,但那是发生在并不亲近的人身上的争执。
跟父母也好,爱人也罢,所有吵架的终极目标都并不是想要证明谁对谁错,而是想要获得更多关注和爱。
如果你能明白,那个总是挑你错的父母不过是想引起你的关注,那个总是看你不顺眼的爱人是想让你爱他更多一些。

你会豁然开朗,无论是吵架,还是那些无聊的话题,他们是想找个话题将你们连接在一起,他们需要你的陪伴和关注。
而那些关系变得更好的家庭,也并非没有争执和矛盾,只不过他们都做了同样一件事——
把握每一次可以产生连接的机会,看到情绪背后的脆弱和爱,接纳它,抱持它。
有人做过这样一道算术题,假设父母今年50岁,按中国平均寿命72岁来算,父母健健康康地活22年。
在外打拼的你平均每年回家2次,每次回家时间总共7天,排除和朋友聚会、应酬、吃饭、睡觉的时间占二分之一。
那么这一生你还能陪伴父母的时间也不过是154天,仅仅5个月而已。
而这短短的5个月里如何相处,就决定着未来的几十年人生中,我们是幸福还是始终怀揣遗憾和失落。
幸运的是,选择权在我们手里,生命无常,但爱是无常中我们能把握的“有常”。
如果不是俄罗斯之旅,也许《囧妈》里徐伊万母子俩依然吵闹不断,继续彼此伤害。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疫情,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跟父母爱人相处,也许我们真的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守护在彼此身边的时间段,去真正的沟通和了解。
生命可贵,但珍视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彼此相爱,更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