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还挺有意思,看现在的俄乌战争又使我想起了三国时的纷争。
今天听姜鹏教授讲曹操的的人才论,发现在人才选用方面,我们一直没进步,或者说是很多方法古人早就用过,关键是看你怎么用,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当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三国这段历史时会发现,这段群雄逐鹿的精彩大戏,实际上也是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谁掌握了最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能最终拥有天下。而说起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了。
在群雄并起的战乱年代,曹操几乎是最善于察人、用人的一方诸侯。
为了吸引人才,曹操也曾几度下求贤令,他是把网罗人才看得比抢地盘、抢粮食还要重要的。
因此,在曹操帐下,也就呈现出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生动局面。
曹操的“唯才是举”让其最终能统一北方。
曹操之所以敢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与东汉末期落后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很大关系。
在东汉时期,朝廷选拔人才做官,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征辟和察举。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无论是皇帝还是下面州、郡、县的官员,均可以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从社会上选拔使用人才。
这种选人方式极为灵活,也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是,豪门子弟与寒门子弟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前者被选中的几率无疑更高。
而且,长持以往,这种选人方式还会变成“利益交换”的途径,豪门向官府输送利益,官府从豪门选拔人才。
与征辟不同,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人方法。其运行方式是先由基层推荐人才,然后再由上面进行考察,合格后即可录用为官。
与征辟相比,察举似乎更加公开透明,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察举注重德才兼备,尤其注重品德,所以又叫“举孝廉”,即一个人既孝且廉,就具备了当官的基本条件。
然而,名声、品德这种东西也是可以人为造假的。东汉后期,“清议”之风盛行,涌现出一类专门品评人物的“专家”。而“专家”评价人物,当然也是带着“有色眼镜”的。更有一些沽名钓誉之徒,故意用虚伪的德行来骗得好名声。
此外,察举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过分注重品德而忽视了才能,如果只考察德行,像汉初开国功臣陈平这种有才但少德的人,将永无出头之日。
曹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再按照品德、出身这些桎梏来选拔人才,那自己必将在“人才争夺战”中被淘汰。
残酷的现实让他最先惊醒:一定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用人所长,天下无不用人。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
在他的阵营中,有的人是东汉朝廷的官员,有的是人无名的寒微之士,有的人是其他阵营的背叛者,有的人是俘虏的降将。但曹操对他们不贴标签,不扣帽子,皆能做到用人之所长,不论过往,不计前嫌。
曹操当年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施行“唯才是举”,确有功利和实用成分,他只注重人才的才干,强调能用,但忽视了人才的德行。
所以他的这种用人方式也就只是那个时代才适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