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号下午,我们辛集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来到学府街小学参加教研活动。
首先是周丽丽老师带来的二年级古诗课《登鹳雀楼》。周老师由介绍鹳雀楼名称的由来导入,抓住“登”,指导学生读题、解题。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初读古诗,识记生字”,通过“红色的字体你是怎么去认识它的?”让学生回忆并再次巩固了识字方法:“加一加”、“猜谜语”、“换旁”、“比一比”等,为学生能独立识字,再次提供了保障。解决了识字难题后,再次出示古诗,通过“教师读,学生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读诗应有停顿、有节奏”这一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读、分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以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目的,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如果在学生总结出读诗的规律时,出示带朗读节奏的诗句,再让学生照此朗读,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段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古诗、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周老师通过“我仿佛看到了( )景象”以及“联系生活,什么时候会用到本句诗?”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明白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最后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配乐诵读,直至背诵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的”。


写字环节,通过相继出示田字格字“依”、“尽、层”、“黄”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同结构的字体,书写时有不同的注意事项,从而达到“一个带动一类”的效果。在学生学了本首诗的基础上,相机推荐学生,课下诵读王之涣的其它古诗,最终达到让学生“学古诗——爱古诗”的目地。



王姣老师带来的是三年级《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王老师由图片导入新课,并重点讲述了“铺”:多音字以及田字格中的书写情况。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围绕目标展开学习。理解词语的意思是本节课的重点。王老师通过教学“熨帖”、“凌乱”这两个学生难懂的词语,帮助学生总结了“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渔”。接着用“我知道( )的意思是( ),我是用( )方法理解的”,再次理解、巩固了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弄懂词语意思,读通段落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最后,赵蕾老师做了总结,她提出教学要回归本真课堂,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学会、会学”。纵观这两节课都加入了简笔画的元素,图文并茂,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不愿意“乐学呢?”两节课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板块设计呈梯度模式,完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情,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学不会?两节课都交给了学生学习方法,真正达到了“授之于渔”。有方法,有技巧做引导,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怎么不会学习呢?所以,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未来的日子,努力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