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作者: 心俞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15:38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有发疯的感觉。两个孩子,一会亲一会乱一会打,一会争着寻求妈妈的怀抱。

    而我在学习心理学,跟着北大博士核聚老师学习英语,还想自己的体重和身形再利索一些,还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好两个小人,还要思考一些家里的大事,真的感觉无法安静,乱七八糟,我有段时间没用过这个词了。

    随之而来的是抑制不住的烦躁,莫名其妙的发脾气,和谁说话不到三句,就想大吼。做任何事情都慢一拍,六神无主,深深的无力感。连睡觉都没有觉得很渴望,可又想昏昏睡去。越这样,越毫无头绪。

    不知您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敢保证带孩子的妈妈多少都会有。

    这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境地。如果有一种解脱方式,那一刻,一定是从20楼跳下去。可我的意识告诉我,不能跳。

    这样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发现了治愈的方法。全神贯注的做每一件事情,家务,孩子,学习。

    这种方法来自于武志红老师的得到心理学课程《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开课两个月,接近10万的订阅量。

    我不是第一时间开始订阅的。开课第二周时才开始学习。因为课程每天下午6点更新。这个时候正是陪孩子们玩耍的时间,我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学习。总是学习滞后,第二天中午才有时间。

    通过学习,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太适合学习心理学了,我的很多困惑和疑问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也有很多理论印证了自己的看法。

    开始学习这个专栏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每天留言。倒逼自己把所学输出,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可让我失望的是留言从未被老师精选。

    转变从一个我向老师的提问开始。我在留言里问:老师好,为什么自己的留言从未被入选,是因为带有负能量吗?

    让我意外的是,老师回复了:在你提问的时侯,你是什么感觉呢。

    那一刻,真的好激动,就像小学生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喜爱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切都有了新的生命。

    老师的这句话我思考了好几分钟,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老师鼓励做自己,但老师更希望看到这节课程的疗愈作用。

    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留言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后来多次被精选就是自然而然了。

    课程已经讲到第三章:关系。

                        第二章的主题是自我。

                        第一章是命运

    接下来,对这三章做一个简单的复盘。

                        第一章:命运

    潜意识就是命运,这个理论是弗洛伊德被世人认可的最大的贡献。

    第一周:自我实现的预言

    潜意识就是命运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改变,从体验开始

    第二周:权威期待的力量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罗森塔尔曾经在一个乡村小学做了一个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实验,面对实验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怎么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第三周: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内在比赛,是一位叫提摩西·加尔韦的美国人首先提出来的。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呢?加尔韦给出的答案是: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地活在当下。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第四周: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这个词,是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生脚本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

    一切都是自传

    轮回,是为了疗愈

    你想要什么样的自传

                        第二章:自我

    自我第一周: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第二周:心理学大家们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的理论。

    第三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第四周:成为你自己。

                        第三章:关系

    关系第一周:关系即命运。

    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他内在的关系模式和童年的关系模式的再现。而且,这份再现,常常有精准的对应。

    第二周:关系即一切。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当没有被“你”这面镜子照见时,它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第三周:我与你,我与它。

    这是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概念,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在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这本书中,他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这两种关系的意思是,当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生活中时刻存在的是“我与它”的关系,如果遇到“我与你”,请珍惜并深爱。

    以上是我对专栏学习的第一次简单复盘。对我影响和改变最大的是第三章:关系。关系就是一切,我深深认同。

    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存在感,都是在关系中体现的。如果我感觉不到自己存在,或者看到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我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和虚无感。而这个真实的自己,需要通过另外一个人的镜子作用反应出来。如果,对方看不到,你就觉得自己不存在。

    知道了这个理论,不难理解文章开头,我的种种表现。长时间处于“我与它”的关系,虽然和孩子之间有“我与你”的瞬间,但他们不可能完全理解我,我又不能在他们面前完全展现本真。所以很多时候“我”在家里是不存在的。

    很多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表达。如果没有你,我也不复存在。任何一个人,如果体验过爱,也体验过彻骨的孤独,都会深刻地懂得这个道理。

    这里有一个案例,说一个女孩不知道什么叫愤怒。总结原因就是,在她的家庭中,父母不允许她有愤怒,所以当她有愤怒情绪产生时,父母都会忽略她的情绪。于是,她的愤怒情绪,从来没有在父母这面镜子里被照见过,所以就像是不存在一样。

    学习了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越来越对“足够好妈妈”,“抱持性环境”这个观点感兴趣。我在这里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足够好妈妈,不是完美妈妈,也不是60分妈妈,而是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原始母爱贯注”的妈妈。

    原始母爱贯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是说在婴儿与母亲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够好的妈妈”给婴儿充分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母亲依据她的孩子需要的变化适应和改变,但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加时要逐渐地减少。为了强调对于母亲所要求的变化,温尼科特用原始母爱的全神贯注这个词表达母亲对儿童需要的领会。母亲的全神贯注,是紧随着她的孩子的需要,要像是她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一样。

    长大之后,我们与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追溯到在婴儿时期,是否得到了足够多的原始母爱贯注。如果没有,你就会一生在寻求这个关注。寻找存在感。

    而当你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又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你就会和对方深度同频,如果你们之间又没有预期和目标,那你就是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你就会和对方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如果对方是一件事,就表现为高效率,如果对方是人,就表现为爱。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流派的创始人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弟子吉利根说,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啊啊啊”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啊啊啊”;当孩子表达“嗒嗒嗒”的时候,你也跟着孩子一起说“嗒嗒嗒”。你会看到,仅仅是这样去呼应,孩子就会乐不可支。

    这听起来很简单是吧,但是,作为中国家庭的孩子,你可以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过这样的呼应?相反,你可能很多时候得到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就是不搭调,也可能是无情地切断你的这份表达。

    知道了这些心理学理论,我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全神贯注,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去对待接纳生命中的一切事和物。

    你会发现,这样可以解决很多自己的问题,更能高质量的带出积极健康的孩子,也许您的家族命运轮回就此结束。

    感谢生命中遇到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堂,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感谢生命中你的存在,感谢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让我有机会更好的做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yd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