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看一段历史揭秘雍正皇帝上位的故事。不知道这位皇帝咋这么招羡慕嫉妒恨,历史有很多关于他的皇位不属他之称的故事,可见肯定另有乾坤。带着好奇心,我看了他的出道和坐上宝座,只是感觉残忍。
当他还是阿哥的时候,康熙皇帝前后废了几次太子,为啥最后选定他呢?原来雍正皇帝是一位偏偏君子,不好政权名利,喜欢田园野鸭之人,甚得康熙皇帝的圣心。加上他有疼爱手足,一颗仁爱之心,皇帝自然免不了喜欢。那允禩呢?雍其实正和允禩并非天生是敌。直到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他们的关系还算不错。允禩得伤寒病时,雍正颇为关切,还因此受到康熙责罚,认为他“亦似党庇允禩”。显然,如果不争夺皇位,这哥儿俩也不会反目为仇。一旦反目,也就不复再有手足骨肉之情了。剩下的,便只有必欲置对方于死地的仇恨和斗争。历史上所有的宫廷斗争都源于宝座之争!还有就是爷俩太像了,允禩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特别优异的人,在身边,难免会让你的boss有所忌惮,要怪就怪允禩太不懂老子怎么想,不了解父亲所思所想。书中明确指出了:允禩究竟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该受康熙、雍正父子两代皇帝的一再打击和压制?杀人放火?贪污受贿?谋财害命?弑君篡权?都没有。他唯一的罪过,是德才兼备,以致老王夸赞,群臣拥戴,诸多阿哥爱护,成了皇子中出头的椽子,这才被康熙视为肉中刺,被雍正视为眼中钉。因此,允禩的罪,无妨叫作“有才有德罪”,或曰“德才出众罪”。难怪难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便是这个道理。
再来探究历史上传言的传位于十四子胤禵这事,这个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在历史上依照制度,皇子排行前,一定要加“皇”字。胤禛不能写作“四子”,而应写作“皇四子”。胤禵也不能写作“十四子”,而应写作“皇十四子”。如果改“十”为“于”,则诏书就变成“传位皇于四子”了,根本不通。所以这都是没有根据的传言,不足为信,但皇帝确实还是疼爱老十四的,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康熙所选中的是十四被任命为“大将军王”,又率师出发,驻兵西宁,与西北诸敌周旋。允禩集团对这一任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任命皇子为大将军,是进行考验,也是给予机会。但是谁想到这只是皇帝的大计,为的是让胤禛缓解压力。帝王之心自古以来都不好猜的。
后续不用说了,雍正继位,他一上位肯定要是干掉八爷党,相继一个个死去,也是够狠心的。书中谈到这就是所谓的皇帝家兄弟的下场…他下令允禩改名阿其那,意思是狗。下令允禟改名为塞思黑,意思是猪。同时,向内外臣工、八旗军民人等宣布允禩、允禟、允䄉的罪状。允禟被从西北押至保定,雍正命直隶总督李绂就地“圈住”。李绂给允禟的待遇真正做到了“猪狗不如”,以致允禟常常在酷暑中晕倒,最后允禟死在看守所,允禩也死于禁所。兄弟俩的死亡,相距不过六天。
历史的的烽烟并没有烟消云散,读史明智,这段历史残忍但是也是斗智斗勇的故事。深得人心的人往往下场不好,最主要是深得朕心啊…仁爱还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心不狠,又怎么生存呢?帝王之术看来很深奥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