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记

作者: 酒肉诗太 | 来源:发表于2020-10-12 20:44 被阅读0次

          儿时幻想过最理想的职业,一个是《正大综艺》的外景导游,嗲嗲的台湾腔,整天的工作就是走南闯北到处游玩,再一个理想就是美食家,美食节目的主持人,谁见到他们都把自己感觉最美好的食物奉上,虔诚地等待他们放下筷子的第一句发声。第一个理想受限于外形,有点遥不可及,第二个理想在一定范围内(包括金钱、胃口、体重)还是可以身体力行的。

          本想借鉴下大家的美食之作,以将这烟火气的吃变得雅致一些,可翻了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整个目录就是一道道菜谱,再看看蔡澜先生的《蔡澜旅行食记》,也是到一个地议论议论啥好吃啥不好吃。于是我想,写给吃货看的大概就是直接简单的,啥好吃,咋好吃,去哪里吃。开篇就从我最最熟悉的米粉开始吧。

          米粉,其实可以理解成米做的面条,有圆有扁,有粗有细,可煮可炒。我认为可以归为米粉的大概有桂林米粉、螺蛳粉、老友粉、江西米粉、湖南米粉、新疆米粉这几种,甚至云南的米线,福建的米线也类似,区别大概就在于粉的形状、汤汁和配菜。桂林米粉有卤水,螺蛳粉是螺蛳熬的汤,湖南米粉则侧重“哨子“(配菜),新疆炒粉有独特的酱料。好的米粉爽滑有弹性,但是过了水以后又变得柔软。有的米粉韧得跟皮筋一样,滑得跟穿了雨衣一样,无论是汤还是配菜的味都入不了它,仿佛人造美女一般,美则美,少了几分丰富和回味。

            作为一个选择困难症的天秤座,我小时候经常发愁的一件事是中午吃饭还是吃粉,再进一步发愁的就是吃牛肉粉还是猪脚粉。到了北京,我最发愁的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爱吃的米粉。为此我做了不懈的努力。北京的湖南米粉,以长沙米粉比较占主流,包括前几年炒得比较火的”某牛堂“和老店”杨某兴“。”某牛堂“的米粉,粉滑弹大,但没有一种烫过后的服帖和柔软,哨子里的牛肉更是呆得跟木头一样,而”杨某兴“的粉,以扁粉为主,油腻的哨子和汤却不能沁入粉一丝,实在无味,还有一些小店,无论吹成什么样,也没有让我惊艳过,大约是水不行吧;螺蛳粉,我最爱大佛寺那家”秦记“,汤甜粉软,奈何搬了家再也找不到,连锁店中,”柒记“要远胜”水平有限“,加个鸭掌、炸腐竹,酸笋,口感非常丰富;新疆炒粉,还是大学时代追到西单吃”卓记“,每次都是酸菜炒牛肉,配上脆嫩的芹菜,粘稠的酱料和辣椒,吃起来非常的爽,奈何也是搬了家以后找不到,于是我又发掘了长虹桥的”冯记“,随着它搬到国展,再又消失,去连锁的”戈壁人家“吃过,但是味道粗糙了很多。上次去新疆,美美地吃了好几顿,

            记忆里,家乡的粉店,门口一般是口高筒的煤炉子,上面坐一口大铝锅,锅里永远是等待翻腾的水。老板娘总会在某一个时刻,用铁钎夹起一块烧尽灰白的煤球,煤球中心还有暗红色不忍褪去的火焰,再换上一块青黑宛若壮年的煤球。炉子旁边是几个大塑料桶,里面是早上新做米粉,泡在水里,有人走过,喊一句:老板,牛肉粉,便径自走进屋里。话音未落,老板便会一手伸进桶里,一束长长的米粉拽出,投入到大铝锅翻腾的热水里,只烫片刻,便用笊篱捞出,侧身倒进旁边已经放好调料的碗里,有盐、酱油、香葱,再麻利地从旁边几个大盆里,挖一勺的“哨子”(类似浇头)浇在米粉上,这碗粉便得了。小心翼翼地捧回座位上,白色的米粉因为烫过,变得柔软却不失弹性,随意地盘在碗里,上面覆盖着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香葱,棕色的牛肉,明艳而清晰,热气伴随着香葱的清幽、辣椒的炙烈、牛肉的敦厚一起升腾,钻进你的鼻子,你早已失了方寸,只想快快坐下,举起筷子。家乡的粉,是圆润的,滑口的,无需细嚼,举筷,缠绕,便滑进了你的嗓子里。再嘬一口辣辣热热的汤,里面因为混进了肉的油和香葱,而变得美妙无比。后来家乡还出过一种粉,现在仔细回想一下,应该是舶来品,就是砂锅粉。所用原料是红薯粉,配以浓烈的辣椒和花椒、麻椒,我只记得第一次吃到花椒,嘴里简直像爬满了蚂蚁。

         每在一个城市吃到接近家乡米粉的食物,我心底里都会对那个城市产生一点亲切感,仿佛那也像是了我的家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米粉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bp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