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在凤山上学》传给老师看,有股“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感觉。询问着像这样的笔触,能否在纸质媒体上发布。
老师询问着:“你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嗯,这篇文章感觉比较散,不知道想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呲牙]”
我接着询问:是不是,后面三段删了,会好点。”
师回:‘也不是这三段的问题,你想表达什么?心中明确吗?如果是自己写随笔,只是记录一些过去发生过的印象深刻的事,那无所谓。如果要发表,尤其读者面向的是小学生,就有个价值观念引导的问题。换言之,中心要明确。特别是《读写》,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要扣准主题词来写,才可能录用。”
师:像这样的内容,我们今天把它写出来告诉小朋友,意义是什么?如果对象是成熟的读者,容易理解那是年少时轻狂
发觉,我写的文若想在纸质刊物上能有一块豆腐块的位置,还有一大段的路要走。不知?还有没有勇气能走下去。
可我还是心生疑惑:我是在一次培训中点燃写作的梦想,也是在一次谈话中,女儿并非调侃地说而是真诚地说:“爸爸,你可以将这些事记录下来。”我也就勇敢地大胆地记录了。我自己觉得笔触更多地是模仿着林良先生或杨绛先生,他们的作品就平常得像在说话一般,却赢得无数的读者。唉!画虎不成反类犬。
另一个疑惑是:我记录的童年是真实发生,我应该为了能发表,而去改变真实的发生吗?传递的一贯正确,就一定是正确吗?
网友评论